人民網
人民網

從“被保護”到“被需要”  寧德“非遺+文旅”融合發展催生文旅新業態

2025年09月20日13:51 |
小字號

一到周末,位於寧德市蕉城區中華畬族宮的雷清梅工作室就熱鬧起來,幾位游客正身穿畬族服飾拍照留念。

據了解,雷清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畬族民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20年,她成立工作室,主要進行原創音樂制作、文化演出、廣告、短視頻等多項工作。去年7月,工作室搬遷至中華畬族宮,雷清梅就此進一步利用新媒體平台開設畬族文化拍照打卡等活動,助力畬族文化創新傳承與發展。

。雷清梅供圖

游客身著畬族服飾。雷清梅供圖

走進雷清梅的工作室,展廳衣架上整齊陳列著一套套民族服飾,不時有游客進來挑選、試穿。“我們上架了五、六十套衣服,除了畬族服飾,還有其他少數民族的服飾及漢服,弘揚畬族文化的同時,促進民族大團結。”雷清梅說。

除了服飾租賃及拍照服務,雷清梅工作室還承接研學團隊體驗畬族烏米飯制作、畬族鳳冠制作等技藝。為宣傳畬族文化,工作室專門制作了課件為游客講述畬族文化,雷清梅還在工作室免費教唱畬族歌曲。

工作室的入駐,讓中華畬族宮更熱鬧起來。許多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雷清梅分享的畬族文化,紛紛慕名而來。“有將近七成游客通過網絡找過來,外地游客居多。”雷清梅介紹,后續工作室還將開設畬族彩帶編織體驗,加深游客對畬族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鯉魚溪景區,游客拍照留影,領略獨特人文景觀。

鯉魚溪景區。

走進周寧縣浦源鎮的鯉魚溪景區,時光仿佛慢了下來。鯉魚溪穿村而過,鯉魚在清澈溪水中悠然游弋,岸上游客駐足觀賞,不時投喂食物給魚兒,引得魚兒一陣哄搶。

不遠處的魚祭廣場,一場庄嚴的魚葬儀式正在進行。敬香、上酒、宣讀祭文……最后,逝去的鯉魚被送入魚塚。這項護魚習俗已在這裡延續了八百多年。

相處之下,鯉魚溪的魚兒們也不再畏懼人類。每當有人走近溪邊,它們便會聚攏過來,仿佛是在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這種人與魚和諧共處、相互依存的景象,就這樣延續了八百余年,成為當地佳話。

依托護魚習俗,鯉魚溪景區豐富業態、以商引流,突出民俗、物產、非遺和古村落等元素,打造出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消費需求的精品民宿、茶吧、共享空間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構建起“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消費場景。

周寧縣還推出鯉魚吉祥物周周鯉鯉,打造“周寧有鯉”文旅IP,建設“花鯉小鎮”,多元化促進周寧文旅經濟發展。

四平戲。

四平戲。

近年來,寧德市創新探索“非遺+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通過活態傳承、創意轉化與產業賦能,讓古老技藝與現代旅游碰撞出絢爛火花。一系列非遺項目從“被保護”走向“被需要”,不僅延續了文化根脈,更催生了文旅新業態,為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寧德市文旅局還建設“寧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雲小鎮”平台,開設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館、中國木拱廊橋營造技藝館、柘榮剪紙館等VR線上三維虛擬展館,還原非遺的鮮活生命力。

如今在寧德,非遺與文旅的深度融合正結出累累碩果。這條獨具特色的文旅發展之路,不僅守護了文化傳承的薪火,更點燃了經濟發展的引擎,為山海寧德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文/圖 劉源)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