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古田段)重生記:從水葫蘆圍城到魚翔淺底

近日,寧德市古田縣水利局工作人員到閩江開展日常巡查。閩江沿岸青山疊翠,碧波蕩漾,偶有白鷺掠影,宛若一幅生動的水墨長卷。
曾經,這條當地的母親河一度陷入生態困境——水葫蘆肆虐、河漂垃圾聚集,庫灣成“綠色荒漠”,河道堵塞、垃圾漂浮帶頻現,不僅水質受污,行洪與航運受阻,連水電設施也面臨威脅,成為沿岸群眾難以釋懷的憂患。面對這一嚴峻挑戰,古田縣主動擔當、迎難而上,展開了一場從生態威脅到治理標杆的探索實踐。
閩江干流(古田段)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
“屬地監管+流域協同”打造統籌共治新格局。古田縣以改革思維打破區域壁壘,嚴格落實屬地責任,將水葫蘆易發區劃分為水口鎮、黃田鎮、城西街道三大責任片區,組織建立各責任片區固定的保潔隊伍,創新實行“河長包干制”,明確“巡、治、管、護”全鏈條職責。同時,積極探索流域協同治理新模式,建立流域協同治理平台,實現上下游、左右岸信息共享,形成“發現—上報—處置—反饋”閉環機制,確保水葫蘆“不過界、不堆積、不復發”,構建起跨區域、多層次的統籌共治格局。
“數字賦能+科學清剿”探索溯源管理新模式。重點推動數字技術與生態治理深度融合,在重點河段部署高清探頭,增設黃田鎮雙坑村無人機固定機巢,並結合人工操作無人機航拍,實行每日一巡查,實現“干流+庫灣”無死角監測。這一創新模式在減少人力投入的同時,還使水葫蘆與河漂垃圾整治保潔前期溯源報送流程耗時從原先的48小時縮短至12小時以內,能夠及時反饋水域生態環境動態變化,做到水葫蘆與河漂垃圾問題“早發現”“早治理”。同時,在閩江干流(古田段)上下游及各個庫灣重點設置攔截網,建成“攔截—打撈—轉運”一體化作業鏈,使水葫蘆日常清理工作提質增速,為溯源治理提供堅實支撐。
“監管閉環+考核激勵”完善責任落實機制。一方面,安排外業組及第三方無人機團隊不定期對治理區域進行巡查﹔另一方面,實行考核問責體系,嚴格要求保潔隊伍定期匯報,做好清理記錄。對水葫蘆及江漂垃圾整治保潔工作監督檢查情況進行月度提醒,全面評估當月工作成效,形成上下聯動的信息通報機制,並將每月監督檢查的提醒情況納入考評范圍,考評結果直接挂鉤績效資金分配,並列入縣級對鄉鎮河湖長制工作的年度考察內容,確保各項治理舉措落地見效。
通過系統治理和不懈努力,古田縣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的轉變。2024年7月以來,閩江(古田段)累計打撈江漂垃圾、水葫蘆等9000多平方米,調派船隻3500多船次,出動人員1.3萬人次。如今,閩江古田段重回“河暢、水清、景美”的景象,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昔日“綠色荒漠”已煥發新生,成為生態治理的“古田樣本”。(文/圖 李文君 鄭為浩 蘭之煒 林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