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e評丨以誠立心 方能以信立身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推動形成守信踐諾的良好社會風尚,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發布了2024年“誠信之星”。
誠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社會有序運轉的基石。從商鞅“立木為信”樹立變法威信,到季布“一諾千金”成就千古美名,誠信自古就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道德基因。在現代社會,誠信更是市場經濟的“黃金法則”、人際交往的“通行証”。唯有以誠立心,方能筑牢立身之本﹔唯有以信立身,才能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誠信建設需要設定一條標線,通過選樹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發布“誠信之星”,不僅是對誠信踐行者的表彰,更是為全社會樹立了可感可學的標杆。從“誠信之星”到“誠信企業”再到“誠信之國”,誠信,雖看不見、摸不著,卻時時刻刻守在我們身邊。無論是身處困境仍然不忘履約踐諾、言信行果的自強者﹔還是誠信經營、勤業精業,帶領鄉親一道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美好家園的企業家。這些先進典型就像一面面旗幟,激勵更多人見賢思齊,將誠信融入日常,形成“人人學誠信、人人講誠信”的良好風尚。
誠信建設必須守住一條底線,對不誠之人與失信之舉“零容忍”。禍莫大於無信。誠信的堤壩一旦出現缺口,就可能引發信任危機的“洪水”。有關部門對惡意拖欠工資的企業、制假售假的商家、學術造假的個人等,要依法依規予以嚴懲,讓失信者付出沉重代價。同時,從國家制度層面,要加快建立完善信用體系,推行失信“黑名單”制度,通過信用懲戒限制失信者的經濟活動、社會交往等權益,使其寸步難行。唯有摒棄不誠之人,讓失信者無處遁形,才能捍衛誠信的尊嚴,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誠信建設還需建章立制,構建完善的社會誠信體系。制度是誠信建設的“四梁八柱”,可探索通過建立個人與企業信用檔案、完善信用評價機制,讓誠信行為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可監督。此外,各地還要廣泛開展誠信主題活動,推動誠信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讓誠信理念深入人心。各媒體平台要常態宣傳誠信故事、普及信用知識,營造以誠立身、以信為先的濃厚社會氛圍。唯有當誠信成為全社會的價值共識,成為融入血脈的文化自覺,誠信社會的建設才能行穩致遠。
小信誠則大信立。以誠立心是個人修養的內在要求,以信立身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設立誠信的標線,旨在拉高誠信社會的“上限”﹔劃定誠信的底線,旨在守住誠信社會的“下限”。唯有讓誠信之光照亮社會的每個角落,讓誠信之風吹遍每個行業、每個家庭,國家和民族才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筑牢立身之本,書寫文明進步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南平市委文明辦綜合科科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