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提升服務效能、激活發展引擎  廈門火炬高新區扎實推進新時代機關效能建設

2025年09月23日09:43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提升服務效能 激活發展引擎

廈門火炬高新區扎實推進新時代機關效能建設。圖為火炬廣場(資料圖)。

廈門火炬高新區扎實推進新時代機關效能建設。圖為火炬廣場(資料圖)。

  不久前落幕的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上,廈門火炬高新區收獲頗豐:共有41個項目完成簽約,計劃總投資約433億元,項目覆蓋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機械裝備、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領域。項目數量多、能級高,充分彰顯高新區強勁的產業集聚力和投資吸引力。

  這份亮眼的“成績單”,是火炬高新區深入推進新時代機關效能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的生動注腳。今年以來,火炬高新區落實省委持續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以機關效能建設為抓手,全力打造創新驅動示范區、新質生產力引領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抓效能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效能。在火炬高新區,效能建設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貫穿於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實踐。從項目招引到落地建設,從政策扶持到創新孵化,火炬高新區始終聚焦發展所需、企業所盼,推動服務效能升級,為高質量發展夯實支撐。

  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

  9月5日,第二十五屆投洽會廈門市重大項目集中開竣工活動現場,位於同翔高新城的“時代高性能鋰電池項目”啟動建設。該項目作為廈門市先進制造業的標志性項目,規劃建設產能80GWh的全智能化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線,達產后年產值將超400億元,將為廈門打造新能源產業創新之城注入澎湃動能。

  從4月15日啟動供地,到9月5日正式開工——短短140余天,項目實現高效落地:僅用45天完成323棟房屋征遷,拆除建筑面積逾10萬平方米﹔僅12個工作日完成農轉用審批、土地收儲、發布出讓公告等關鍵流程。這一連串緊湊節奏背后,是機制創新與協同攻堅的深度耦合,也是火炬高新區深化效能建設的寫照。

  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同翔高新城片區指揮部聯動翔安區委、區政府、市直部門、火炬集團等單位部門協同發力,以“搶”的勁頭、“爭”的精神、“拼”的姿態攻堅克難:通過場平工作清單化管理,實現進度可追蹤、責任可落實﹔推行並聯審批模式,大幅壓縮審批周期﹔提前對接,通過“地証同交”,降低用地企業等待成本……一系列舉措疊加賦能,最終推動項目“征遷即騰地”“交地即交証”“拿地即開工”,跑出了重大產業項目開工建設的加速度。

  一個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今年以來,火炬高新區聚焦項目謀劃、產業攻堅、重大項目推進等重點任務,集中力量打硬仗、破難題,以項目大突破帶動產業新優勢、積蓄發展新動能。同時,火炬高新區堅持督查與調研相結合、督辦與幫辦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推行“四不兩直”工作法,深入基層,做到“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發現、措施在一線落實”。

  產業鏈招商結碩果

  在廈門火炬高新區招商團隊的辦公桌上,幾張產業鏈圖譜密密麻麻布滿標記。這不僅是他們的“作戰圖”,更是團隊多年來深耕產業鏈招商的見証。

  “招商就像拆解一部手機。”一位招商人員形象地說,“每個元器件背后,都連著一條供應鏈、一個創新點,更可能藏著一個重大項目落地的突破口。”

  緊扣廈門“4+4+6”現代化產業體系,火炬高新區圍繞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與第三代半導體、機械裝備(電力裝備)、軟件信息服務等由高新區牽頭的產業鏈,持續強化產業鏈圖譜編制與項目策劃攻堅。不僅完成圖譜繪制並“挂圖上線”,更動態梳理上下游關鍵環節、核心技術企業和空白短板。截至目前,已累計生成有效招商線索472條,為精准招商、靶向引資提供了有力支撐。

  提升招商引資效能,人才是關鍵。火炬高新區著眼專業化、精准化招商隊伍建設,成立招商工作專班、招商工作組,整合優質招商力量,構建起貫穿項目策劃、洽談至落地全周期的高效運作機制,持續提升招商引資的“軟實力”。

  正是依靠這支專業隊伍和深耕產業的“鏈式”思維,火炬高新區產業“朋友圈”不斷壯大,集聚效應日益凸顯。今年1月-8月,火炬高新區簽約項目228個,總投資約1468.4億元,主要包括中創新航高性能鋰電池、廈門時代二期、中科華聯、海信光芯片、路維光電等項目。其中,總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19個,30億元以上項目5個,50億元以上項目5個,百億元以上項目4個。與此同時,火炬高新區強化外資項目跟進,重點推動祥達、新能同、宸鴻、康寧等項目外資到資,1月-8月預計納統商務部實際利用外資1.28億美元。

  全鏈條賦能企業成長

  存量企業增資擴產,優質項目紛至沓來,一批批創新“幼苗”成長為“大樹”……一幕幕躍動的發展圖景背后,是火炬高新區優質高效的企業服務。

  為提升服務質量,火炬高新區將企業服務成效納入管委會績效考核,建立“服務覆蓋率、服務滿意度、服務效率”等差異化考核指標體系,推動企業服務落到實處。通過每年對1500家企業進行分類別的服務滿意度抽樣調查,確保每項服務都能精准對接不同規模、產業和區域企業的需求。同時,高新區深化落實市民營辦服務企業的“四通四到”機制,共收集民營企業問題142件,反饋處理112件。

  如何讓服務更貼近企業需求?火炬高新區扎實推進智慧園區建設,推動核心職責業務數字化,提升源頭產數能力,做到有業務就有數據。通過建立高新區“一企一檔”企業數據庫,根據企業經營情況、投資意願、潛在風險等信息繪制企業“畫像”,為管委會制定政策、免企業申報等提供輔助決策和數據支撐,讓服務更精准、有效。目前,高新區在庫存續企業3.6萬家,在職企業員工37.6萬人。

  政策兌現,貴在“快”與“准”。在數字化賦能下,火炬高新區惠企政策已實現從發布、申報、審核、兌現到監督的線上閉環管理,通過OCR、RPA機器人完成兌現材料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審核,極大提升審核效率和准確性。截至目前,高新區普惠政策(含免申即享政策)累計上線216條次,累計兌現企業7827家次,累計兌現總金額約30.23億元。

  針對企業關心的本地配套問題,火炬高新區打造了“炬鏈”供需對接公共服務品牌,並常態化開展“企業接待日”活動,推動園區企業本地配套和產業融通創新。設立企業服務顧問工作站,採用“共享顧問+專家在現場”的工作機制,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與此同時,火炬高新區整合智能制造、金融服務、創新券服務、環保服務等優質市場產品和服務商,打造企業“服務超市”。依托“企業創新積分制”大數據模型,創新推出“火炬貸”“成長保”等特色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平台累計撮合放款529.38億元﹔智能制造平台發布產品超2800項,挖掘智能化改造需求1902項,有效推動“智改數轉”加速提質。(記者 林露虹 通訊員 管軒 雷飏)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