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e評丨感悟福建文化瑰寶裡的“精神密碼”

在武夷山九曲溪畔,朱熹曾在此講學,留下“逝者如斯”的千古哲思﹔在泉州古港,宋元時期“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見証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在土樓圍屋前,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訴說著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讀懂這片山海相擁的土地裡的“精神密碼”,主動守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珍貴的文化遺產,為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打造文化繁榮新地標貢獻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人人“盡為薪火”。福建把文旅經濟列為“四大經濟”的底氣,正是來源於海洋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媽祖文化、朱子文化、閩都文化、船政文化、紅色文化等歷史文化積澱。隻有當更多人讀懂朱熹“問渠那得清如許”的哲思深邃,領略“閩南建筑大觀”的技藝超群,感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放包容,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化為民眾文化自信的扎實根基與強大力量,喚起八閩大地人人“盡為薪火”的內生自覺。廣大黨員干部要帶頭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示范帶動更多群眾參與到文化傳承中來。同時,要善於利用現代傳播手段,提升福建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讓更多的人了解福建、愛上福建文化,讓每一個福建人都成為福建文化的“代言人”,成為傳承文化瑰寶的“薪火”。
精細保護傳承,推動人人“盡可出圈”。廣大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保護文化瑰寶就是保護歷史、保護民族精神家園的理念,積極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精細化、科學化。一方面,要加強對文化瑰寶的物質層面保護,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文物古跡、古老建筑等進行修繕和維護,確保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強對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等的保護和傳承,培養更多的傳承人,力促文化瑰寶“破壁出圈”,實現從“小眾欣賞”到“大眾喜愛”的轉變。
壓實各方責任,推動人人“凝聚合力”。守護八閩瑰寶,貴在各方同舉、眾手拾柴。廣大黨員領導干部隻有樹牢“保護文化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才能將文化發展的工作做實、做精,加快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良好局面。政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責任,加強政策制定和規劃引領,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支持力度和監督管理,確保各項保護措施落到實處。要引導社會組織和企業積極參與文化的保護傳承,通過捐贈資金、技術支持、開展文化活動等方式,為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要增強群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推動造濃人人關心、人人支持、人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濃厚氛圍,讓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作者系泉州市安溪縣委組織部辦公室副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