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導師引路+滬上專家賦能 晉江市醫院“雙軌”並行育良醫

“從青澀新人到能獨當一面的麻醉醫生,從科研瓶頸期到斬獲省級課題,我們的成長,離不開醫院‘醫路新星’和‘薪火璀璨’兩大人才項目的托舉。”在9月10日教師節這天,晉江市醫院(上海六院福建醫院)麻醉科醫師陳陽鎮與急診科主治醫師吳爭曉談及成長歷程時,不約而同提到了醫院的人才培養體系。
作為晉江市醫院打造的“雙軌制”育才平台,“醫路新星”以本院資深醫師為導師,助力新員工快速扎根﹔“薪火璀璨”依托上海六院專家資源,賦能本地骨干精進提升。兩個項目並行發力,為該院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本土導師引路 青年醫師快速“破繭”
2024年6月,剛入職晉江市醫院的陳陽鎮對於未來的職業生涯還十分忐忑。醫院“醫路新星”項目第一時間為他匹配了有著23年臨床經驗的麻醉科副主任醫師王國光作為導師,從工作、生活到科研,開啟全方位指導。
入職第二個月,一名70多歲股骨開放性骨折患者因大出血陷入休克,剛值班的陳陽鎮一時手忙腳亂,緊急聯系王國光。不到2分鐘,王國光便趕到手術室,一邊指揮團隊緊急備血、擴容,一邊親自操作深靜脈穿刺和動脈監測,同時耐心講解“失血性休克麻醉用藥的關鍵邏輯”。在他的指導下,患者生命體征逐漸平穩,順利完成手術。
這樣的深夜馳援並非個例,去年年底,一名顱內出血合並多發傷的昏迷患者需緊急手術,王國光全程堅守手術室,從規避反流誤吸風險的麻醉方案制定,到自體血回收、術中用藥調整,每一個細節都細致指導,陪陳陽鎮熬了一整晚,直至患者安全轉入ICU。而這樣的“實戰教學”貫穿陳陽鎮的成長之路。
“不僅要教技術,更要育醫德、傳思維。”這是王國光的帶教理念。得知陳陽鎮缺乏科研經驗,他主動分享核心文獻,助其明確研究方向。生活中,王國光還帶著外地來的陳陽鎮參加籃球比賽、學術講座等,幫他快速融入集體。
“王老師經常會跟我說,錯誤是醫生最好的老師﹔不怕起點低,就怕不努力。”在他的諄諄教誨中,陳陽鎮不僅技術日益精進,更懂得了醫者的溫度——如今,他也會像王國光那樣,在患者緊張時握住對方的手輕聲安慰。
回憶起帶教陳陽鎮的這一年,王國光也頗有感慨:“我剛入職時,前輩庄雅影也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帶我的。”據悉,如今退休返聘的庄雅影仍在手術室裡發揮著自己的余熱。“醫院通過這樣的導師制,打破層級壁壘,大家亦師亦友的相處模式可以快速幫助新員工縮短適應期,實現知識與經驗的代際傳承,為醫療隊伍注入新鮮活力。”王國光說。
滬上專家賦能 骨干醫師再攀高峰
如果說“醫路新星”是為新人筑基,“薪火璀璨”則是為骨干賦能。2021年6月,上海六院與晉江市醫院正式啟動“薪火璀璨”師徒傳承人才培養項目,讓“帶不走的醫療隊伍”在晉江落地生根。“李主任不僅帶來了上海的先進經驗,更教會了我們‘敢擔當、善攻堅’的醫者精神。”晉江市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吳爭曉口中的“李主任”,正是上海六院常駐專家、“薪火璀璨”師徒傳承項目的導師李梅芳。
2024年,正值該院創“三甲”關鍵期,急診科作為評審重點科室壓力陡增,李梅芳臨危受命主持急診評審籌備工作。“當時泉州多家醫院同期申報,競爭激烈。”吳爭曉回憶,李梅芳第一時間帶來上海六院三甲評審時的經驗,從制度完善到流程優化,逐一梳理細節。她帶領團隊反復演練急診搶救流程,針對多發傷、危重症患者的處置制定標准化方案,甚至熬夜修改迎檢材料。在她的指導下,醫院急診科憑借規范的管理、高效的應急能力脫穎而出,為三甲評審加分不少。科室同事們都說:“李主任和我們同齡,卻憑著扎實的功底和擔當,讓大家心服口服。”作為李主任的帶教學生,吳爭曉全程得到“三甲”創建的精神洗禮與能力提升。
臨床與科研並重,是李梅芳帶教的核心。去年,一名高處墜落的孩子被緊急送醫,多發傷導致病情危急。李梅芳現場調度,指導多科協作開展搶救,從傷情評估到急救方案制定,全程精准把控,最終成功挽回患兒生命。這次搶救讓吳爭曉深刻體會到“多發傷處置的系統性思維”。而在科研領域,曾因思路卡殼半年的吳爭曉,在李梅芳的指導下明確了“心梗方向”的研究課題,不僅發表數篇論文,同時一省級課題也已通過申報。
自去年8月來到晉江擔任常駐專家,李梅芳的這一年,是與晉江醫護團隊“教學相長”的一年。李梅芳坦言:“在指導大家突破臨床與科研瓶頸的同時,我自己也在跟著團隊一起成長——今年不僅成功評上副高職稱,碩導資格也在積極申報中。”在吳爭曉眼中,導師這份不斷自我突破的精神,比專業知識更讓他受益:“看到李主任一直保持學習的勁頭,我們更不敢停下成長的腳步。”
如今,吳爭曉受李梅芳指導並肩負起醫院和敏新院區急診病房籌建的重任。他正將李梅芳傳授的上海六院急診管理經驗,一點點融入新院區建設的細節中,讓滬晉協作的“薪火”在更多地方傳遞。(蘇凱芳 陳丹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