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閩西上杭,山區小城如何彌補科研人才與能力的短板?

近日,在位於上杭工業園區蛟洋新材料產業園的福建天甫電子有限公司無塵車間生產現場,一批批濕電子化學品在產線上逐步成型,生產效率、工藝控制達到國際頂尖水平,企業今年有望實現產值5億元。
“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衡量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就是科研費用佔比。”福建天甫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奕豐介紹,企業研發投入連續三年超6%,研發人員佔公司總人數的20%,推動企業在原始創新上持續突破。
在上杭,越來越多像天甫電子這樣的創新“頭雁”正引領“雁陣”齊飛。
蛟洋新材料產業園(資料圖)。龍岩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作為山區小城,科研人才與能力是短板,如何彌補劣勢?
飛地模式、山海協作成為上杭發力的著力點。上杭(廣州)、上杭(深圳)異地研發平台相繼在粵港澳大灣區揭牌,形成“灣區研發+上杭轉化”協同模式﹔京津冀、長三角創新中心全面成立,異地研發平台建設運營全覆蓋、深嵌入。
據悉,上杭累計支持企業在京津冀、長三角等科創資源富集地區設立科研平台11個,實施跨域引才達800人以上。2024年實施“校校企”合作項目8個,其中,紫金銅業與昆明理工合作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引才模式探索,上杭一直在路上。
“資本引才”成為當地答題的最新解。當地設立規模10億元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和認繳規模達115.4億元基金聚集區,引導26家私募基金入駐,引導社會資本參與23個項目投資額超43億元。設立20億元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對人才項目全周期進行幫扶。
同時,引導“券商基金”參與招才引智。去年,興杭國投通過領投及成立無人駕駛產業基金,吸引了包括易控智駕在內5家無人駕駛領軍企業組團與上杭簽約,其中推動易控智駕總部落戶上杭,團隊引進3名省級A類高層次人才。
產業賽道延伸到哪裡,人才就扎根在哪裡。上杭圍繞優勢產業鏈出台“智匯上杭”聚才工程,創新“技術入股+貨幣入股+職工持股”合伙人制度,構建“團隊式”引才模式,帶動引進15個人才團隊,解決14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德爾科技、晶旭半導體等企業通過股權激勵引進16名高層次人才,實現人才引進向創業合伙升級。
從產業“向新”到企業“成陣”,從平台“強基”到生態“聚勢”,一幅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畫卷徐徐展開,上杭正推動傳統產業加速向新產業躍升。(黃洪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