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揭榜領題賽
以“產業出題、人才解題”模式,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強磁場”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如何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堵點,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
近日,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揭榜領題賽完成復賽。這場覆蓋全國、聚焦前沿的國家賽事,以“產業出題、人才解題”的創新模式,構建起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強磁場”,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催生出一批破解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的突破性成果。其中,福建省憑借高規格項目布局、高水平團隊參與及高效的成果轉化機制,成為區域創新的突出代表,生動詮釋了博士后群體作為“戰略人才源頭活水”的創新活力。
賽事全景:聚焦“四個面向”,打造創新需求“強磁場”
作為我國博士后領域最高規格的創新創業賽事,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揭榜領題賽自啟動之初便明確核心定位——以產業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博士后人才創新能力為核心,搭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產學研協同”的創新對接平台。
本屆揭榜領題賽緊扣國家“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戰略導向,精准錨定產業升級的核心痛點。大賽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與機器人、新材料與石油化工、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等七大重點領域,面向全國龍頭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科研院所征集技術需求,最終發布766個張榜項目,計劃總投入超40億元,其中成功揭榜的獎勵金額達9000余萬元,單個項目最高懸賞超千萬元,展現出企業對關鍵技術的迫切需求與真金白銀的投入決心。
賽事採用“企業發榜—全球揭榜—精准對接—路演比拼”的全流程機制。前期通過線上平台與線下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廣泛動員企業“出題”,張榜覆蓋芯片制造、新能源電池、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重要環節﹔吸引了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及海外團隊的關注,經過兩個月的精准對接,508個項目共征集到894個揭榜方案﹔最終334個方案脫穎而出入圍全國總決賽,涵蓋基礎研究突破、工藝優化升級、應用場景拓展等多元類型,既有前沿技術的“從0到1”探索,也有成熟技術的“從1到N”產業化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賽事不僅關注技術本身的創新性,更強調“解題”的實效性——所有揭榜方案需明確產業化路徑與預期效益,評審環節引入企業技術負責人、投資機構專家、行業學者組成的“跨界評委團”,從技術可行性、經濟價值、社會效益等維度綜合打分,確保“揭榜”真正轉化為“解題”,“成果”真正賦能“產業”。
福建實踐:高規格布局下的區域創新樣本
在全國賽事版圖中,福建省以“組織力度大、項目質量高、團隊實力強、轉化效率高”的特點成為區域創新的標杆。數據顯示,福建省共組織135家單位發布167個張榜項目,計劃總投入超11億元,項目數量與投入規模均居全國前列﹔重點聚焦新材料與石油化工(49項)、高端裝備制造與機器人(32項)、新一代信息技術(30項)三大優勢領域,與福建“十四五”期間重點培育的“六四五”產業體系(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等六大主導產業)高度契合。
福建企業的“出題”緊扣生產實際中的“硬骨頭”。例如,作為全球運動鞋服龍頭的安踏集團,針對玄武岩纖維這一新型高性能材料在鞋材應用中的痛點——染色難(傳統染料難以附著)、熱返印花工藝不足(高溫易導致纖維脆化),發布《玄武岩纖維材料的開發與應用》需求,計劃投入數千萬元攻關材料改性技術﹔泉州地區的紡織機械、石油化工企業則圍繞智能化改造、綠色工藝升級等需求發布126個項目,佔全省揭榜總量的75.4%。這些需求既反映了企業對技術迭代的迫切需求,也為博士后團隊提供了“真問題、實場景”的攻關方向。
賽事吸引了來自全國201支團隊的810名參賽者,其中525人擁有博士學位、246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經歷,形成了一支以青年領軍人才為核心的“解題天團”。這些團隊既有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力量,也有企業研發中心的工程化團隊,更有跨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小組。福建省內高校與科研機構表現亮眼,廈門大學、福州大學、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等單位的博士后團隊共提交揭榜方案近百個,覆蓋超半數省內張榜項目。
賽事注重“以賽促轉”,通過舉辦“揭榜方-發榜方”閉門對接會、技術路演、產業園區考察等活動,推動供需雙方深度溝通。最終,31個團隊與福建發榜單位達成合作意向,其中泉州憑借97家參與企業、126個揭榜項目、40個入圍總決賽方案的活躍表現,成為省內創新“核心陣地”。例如,某石化企業與廈門大學團隊合作的“高性能聚烯烴催化劑開發”項目,已進入中試階段,預計投產后將降低進口依賴度30%﹔泉州紡織機械企業聯合哈工大團隊研發的“智能織造生產線控制系統”,有望將生產效率提升25%以上。
在眾多參賽項目中,多個直擊產業痛點的精品案例,集中展現了博士后團隊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產學研協同的倍增效應。
如,安踏發布的《玄武岩纖維材料的開發與應用》需求提出“解決纖維染色均勻性差、印花工藝高溫易損傷的難題”,武漢紡織大學李晶晶博士團隊提出“同軸共捻分層復合紡紗方法”,解決了玄武岩纖維紡紗難題。又如,河南龍宇煤化工有限公司發布的需求提出“在低溫近常壓下實現順酐轉化率超99.9%、丁內酯收率超97%”,嘉庚創新實驗室阮朋朋博士團隊篩選總計上千種合成配方與加氫工藝條件,成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降低半導體級γ-丁內酯成本,規避高能耗問題。
賽事價值:以“揭榜領題”模式激活創新生態的深層意義
本屆揭榜領題賽的意義遠不止於一場競賽,其核心價值在於構建了一套“需求牽引創新、市場評價成果”的新型科研組織機制,為破解產學研脫節難題提供了鮮活的參考范例。
各地政府通過賽事精准捕捉產業需求,針對性出台支持政策。例如,福建省將入圍總決賽的項目納入省級科技計劃優先支持范圍,對落地轉化的團隊給予場地、稅收、融資等配套優惠﹔部分地市設立“博士后創新創業基金”,對獲獎項目提供早期投資。這種“政府搭台、市場唱戲”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創新資源配置效率。
企業通過張榜將自身無法獨立解決的技術難題推向全球,避免了“閉門造車”的低效研發。數據顯示,本屆賽事中70%的發榜企業表示“揭榜方案比內部研發進度快1至2年”,部分項目甚至實現了“當年對接、次年量產”。這種“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激發了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積極性。
博士后團隊通過解決真實產業問題,將實驗室理論轉化為工程化方案,既提升了技術創新的針對性,也積累了產業化經驗。許多參賽博士表示:“相比傳統科研項目,揭榜領題更貼近市場需求,成果的落地感更強。”這種“問題導向”的培養模式,有助於鍛造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產業的復合型領軍人才。
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揭榜領題活動引起產業界和學術界關注,再次証明“產業出題、人才解題”模式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從福建的實踐到全國的探索,博士后團隊正成為破解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的先鋒隊,產學研協同正在催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未來,隨著賽事機制的不斷完善與創新生態的持續優化,這場“揭榜攻堅戰”將為我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更強勁的動力。(余列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