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優化殯葬服務 讓“身后事”更惠民更安心

9月24日一大早,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岩溪鎮湖珠村村民洪木山便出門來到一處生態園林巡邏。受台風影響,當天凌晨,一場風雨席卷漳州。
“主要清掃樹枝落葉,察看排水溝是否通暢。”作為這處生態園林的管理者,洪木山幾乎每天都會往這裡跑。
長泰區岩溪鎮湖珠村村生命公園。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這處生態園林遠看似公園,近看卻大有乾坤。
2024年,為破解困擾村民多年的殯葬難題,湖珠村探索“節地、生態、公益”的生命公園建設新模式,將這處緊挨著路邊、佔地3.8畝的生態園林改造成集中安葬逝去村民骨灰的場所。
在建設過程中,湖珠村探索出“三共”模式——規劃共商,通過老年理事會、鄉親懇談會等平台,匯集民意智慧﹔資金共籌,政府補一點、村財出一點、鄉親捐一點等三方聚力,僅投入30余萬元便完成建設﹔成果共享,成立管理服務中心,制定惠民收費標准,讓大家“逝有所安、祭有所在、孝有所致”,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贊譽。
“生命公園選址於低效果林地,依山就勢保留原生古樹,以不大砍大伐、不大挖大填、不大修大建,原形原貌、原土原石、原樹原木‘三不三原’原則構筑起山水林田和諧共生的生命圖景。”湖珠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洪鴻偉介紹,生態園林裡既有小型墓穴,又有樹葬、花葬、草坪葬等,骨灰盒均採用可降解材料,規劃的1000余個生態穴位錯落分布於綠蔭之間,既是對“入土為安”傳統的最好詮釋,更是對“綠水青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湖珠村生命公園選址於低效果林地,依山就勢進行改造,突出“節地、生態、公益”。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這處蝶變新生的生態園林,是漳州探索生命公園建設模式的縮影。
近年來,針對公益性公墓選址難、經營性公墓價格高、清明祭掃人員聚集、森林火災和交通事故多等問題,漳州積極探索殯葬改革新模式,建設公益、生態、節地、環保的村級殯葬設施生命公園,有效保障群眾“逝有所安”,有力推動綠色、文明、節儉、安全殯葬新風尚在農村落地生根,受到群眾廣泛好評。
“生命公園是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核心,集公益性、自然性、文化性於一體,實行林地、草地、園地與墓地復合利用,體現綠色生態與人文關懷深度融合的一種農村新型生態墓園。”漳州市民政局副局長陳金生表示,在生命公園建設中,漳州抓好謀劃,形成推進體系。突出生態性、節地性、公益性,框定建設標准。明確選址、建設、運營規范,做好建前建中建后監督管理。
目前,漳州全市共建設覆蓋635個村(居)的生命公園,可提供超過60萬個穴位及生態葬空間,有效滿足農村群眾“入土為安”的殯葬服務需求。
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同樣也體現在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設中。
漳州市城市公益性公墓一角。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俯瞰即將投入使用的漳州市城市公益性公墓,一派郁郁蔥蔥景象,園林式、公園式風格清晰可見。
漳州市殯儀服務中心主任吳志榮介紹,該項目佔地面積約230畝,以節地生態的生命公園理念規劃建設,有碑葬、壁葬、樹葬、草葬、花葬等5種安葬類型,一期可安置骨灰26000多個。
事實上,漳州探索“生命公園”建設模式,有效保障群眾“逝有所安”只是近年來福建深化殯葬改革、優化殯葬服服務的生動一面。
漳州市城市公益性公墓緊鄰漳州市殯儀服務中心。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十四五”以來,福建堅持以殯葬行業公益屬性為導向,深化殯葬改革,強化殯葬服務保障,讓殯葬服務這項“身后事”更惠民、更安心。
強化殯葬行業公益屬性,讓人民群眾可感可及。福建推動各地免除基本殯葬服務費用,於今年一季度實現全省縣級行政區域全覆蓋,惠及全省戶籍人口,每年減免金額可達2.64億元,可有效減輕群眾喪葬負擔。在全省推行八閩殯葬陽光價格“一鍵清”“一欄清”“一口清”,做到公示(告知)清單外無項目、不收費,目前已在全省67個殯儀館、168個公墓陵園和75個殯葬中介服務機構組織實施。印發《福建省“身后一件事”實施方案》,在閩政通APP和網上辦事大廳集成聯辦13個“身后事”項目,提高群眾辦事便捷度。
擴大基本殯葬服務供給,補齊公益性殯葬設施短板。福建優化殯葬服務設施布局,積極推進公益性殯葬設施增量保供,已實現“十四五”期間完成基本殯葬服務設施所有縣市全覆蓋目標。省級財政設立獎補資金,連續6年支持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
深化殯葬領域移風易俗,培育殯葬文明新風尚。福建扎實做好每年清明期間服務保障工作,倡導從簡治喪,節地生態安葬,理性節儉寄托哀思。通過增設服務窗口、開通祭掃專線、優化服務手段等方式,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便捷、溫馨的服務。指導各地制訂相關禮儀規范指引,建設集中治喪場所,遏制重殮厚葬等陳規陋習。積極探索殯葬改革新模式,出台《福建省生命公園建設管理工作指南(試行)》,指導各地組織開展林地、草地、園地與農村公益性公墓復合利用試點工作。
當前,福建各地正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命公園”建設試點工作,進一步優化殯葬服務供給,減輕群眾喪葬負擔,讓生命之美在綠水青山間延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