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生命公園”托起鄉村“逝有所安”民生底圖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福建,這片山海交融的熱土,始終將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坐標”,在民政事業的深耕細作中書寫著溫暖人心的時代答卷。
“民政為民”既是觀察民生溫度的窗口,更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詮釋。為深入展現福建民政民生事業的發展脈搏與創新實踐,聚焦福建民政在促進社會公平、兜牢民生底線中的關鍵作用,近日,福建省民政廳開展“走進福建看民生”民政調研採風活動。中央駐閩主要新聞單位和福建省、市媒體的採編人員、公眾代表、福彩從業者、專業人士等深入民政工作一線,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筆觸記錄變遷,通過融媒體視角立體呈現福建民政在養老服務、社會救助、殯葬改革等領域的探索。
秋分時節,雨水淅瀝。近日,福建省民政廳開展“走進福建看民生”民政調研採風活動走進漳州市長泰區岩溪鎮湖珠村,在這個素有“小鸕鹚”美譽的鄉村,一處形似展翅蝴蝶的林地,靜靜地依偎在村尾疊石的山坡上。龍眼古樹蒼翠,花草錯落有致,若不是那些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臥碑和紀念設施,人們很難想象,這裡是一處安息之地——湖珠村生命公園,採風團實地採訪這個讓生命終點與綠水青山和諧相融的鄉村公益殯葬新典范。
長泰區岩溪鎮湖珠村生命公園。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我們村的殯葬難題,已經困擾了很多年。”湖珠村黨總支書記洪鴻偉站在公園入口,向調研採風團介紹道,“以前村民去世后散埋亂葬在自家山林,管理難、祭掃難,還容易引發火災。”2024年,漳州市委市政府推廣“生命公園”建設模式,湖珠村緊緊抓住了這個契機。在村裡規劃建設一座佔地3.8畝、規劃一千多個穴位的生態墓園,從村民意見統一到項目完工,僅用了兩個月。“我們三天就完成了征地,背后是村民的大力支持。”洪鴻偉說。
湖珠村生命公園的樹葬區。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走進生命公園,看不到傳統墓園的陰森、沉重與壓抑。洪鴻偉介紹,生命公園嚴格遵守“三不三原”原則:不大砍大伐、不大挖大填、不大修大建﹔保留原形原貌、使用原土原石、保護原樹原木。所有的墓穴都是小型化、生態化的,墓碑是枕地朝天的臥碑,與地面成一定角度,像一本本合上的書,安靜地融入草地之中。骨灰盒採用可降解材料,並推行樹葬、花葬、草坪葬,讓生命真正回歸自然。
這片靜謐祥和、與自然共生的“生命公園”,其背后蘊藏著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層治理智慧。洪鴻偉將他們的經驗總結為“三共”模式,詮釋了如何用民主協商的方式破解民生難題。一是規劃共商。通過老年理事會、鄉親懇談會匯集民意智慧﹔二是資金共籌。採用“政府補一點、村財出一點、鄉親捐一點”的方式,投入30余萬元就完成了建設﹔三是成果共享。成立公益性的管理服務中心,制定惠民收費標准,並對困難群體免費。“我們要讓大家‘逝有所安、祭有所在、孝有所致’。”洪鴻偉說。
湖珠村生命公園的花葬區。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湖珠村的實踐,是漳州市全域推進生命公園建設的一個縮影。漳州市民政局局長黃藝敏向採風團介紹了漳州市的頂層設計:“我們堅持‘謀劃、規劃、計劃’形成生命公園推進體系和‘生態性、節地性、公益性’,框定生命公園建設標准,旨在破解農村公益性公墓選址難、價格高、管理亂等問題。”
黃藝敏介紹,漳州已編制《生命公園建設工作導則》,明確“先公園、后安葬”的建設順序和“面積不超5畝、單穴不超0.5平米”的節地標准。截至2025年8月,漳州全市已建成的生命公園覆蓋635個村居,提供超60萬個穴位及形式多樣的樹葬、花葬、草坪葬空間,可滿足群眾今后40多年的殯葬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嚴格堅持公益屬性,禁資本參與、禁商業運營、禁違規運作,真正做到惠及廣大農村人口。黃藝敏表示,漳州市生命公園的建設模式踐行了“民生為大”的根本宗旨,減輕農村群眾的經濟負擔,也能引導大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死觀,助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湖珠村生命公園沿山坡而建,與周邊山色融為一體。人民網記者 李昌乾攝
漳州“生命公園”的建設經驗,不僅是一項殯葬設施的革命,更是一場移風易俗的深刻實踐。它用最小的生態干預、最普惠的價格、人性化的設計,有效保障了農村群眾“逝有所安”的需求,化解了多年的民生痛點,成為了傳承孝道文化、凝聚鄉土情懷的精神紐帶。據悉,近期福建省民政廳、福建省自然資源廳、福建省林業局聯合印發《福建省生命公園建設管理工作指南(試行)》,指導各地以“生命公園”建設為抓手,組織開展林地、草地、園地與農村公益性公墓復合利用試點工作。
福建省持續深化殯葬改革,大力推廣節地生態安葬,各地均已出台獎補辦法。其中,福州市戶籍人員逝世后,其近親屬採取骨灰撒海、植樹、植花、植草等方式為其安葬的,經申請符合條件的每例給予3000元補貼﹔寧德市對每例選擇樹葬、花葬、骨灰深埋等葬式的逝者家庭獎勵3000元﹔廈門、漳州、莆田、平潭等地對骨灰海葬予以獎補或費用免除。選擇海葬、樹葬、花葬等安葬方式的人數逐年增多,生態殯葬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據統計,近三年全省共實施生態葬2.5萬例。
當前,各地正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推進“生命公園”建設試點工作,進一步優化殯葬服務供給,減輕群眾喪葬負擔,讓生命之美在綠水青山間延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