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翔安區:激活低效用地 打造招商優勢

低效用地改造后廈門盟速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建的高標廠房。

低效用地改造前的翔安區巷北工業園區工業用地。
“爛尾樓”變身“高產田”。走進廈門市翔安巷北工業園區,一座現代化的無菌食品飲料紙盒包裝生產基地映入眼帘,灰色高標廠房十分醒目,內駐企業年產值超4億元,畝均產值超1000萬元……誰能想到,這裡曾是法拍多次流拍、容積率僅0.86的低效地塊。
“同樣的土地,產出翻了好幾倍!”項目方廈門盟速新材料有限公司透露,今年新廠投產后,預計5年內累計產值可超23億元,納稅超1億元。
這是翔安區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的最新注腳。自2022年8月啟動以來,翔安區梳理出1315畝符合低效標准的工業用地,並個案分析,制定再開發方案﹔同時推動19個項目完成低效用地改造,涉及土地面積700余畝﹔梳理出可用於招商再開發土地超600畝,將低效工業用地轉化為招商優勢,為廈門“向存量要空間”提供了翔安樣板。
從“沉睡”到“覺醒”
——一塊地的逆襲
如何盤活低效用地,讓“沉睡”的土地煥發新生機,成為城市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近年來,翔安區積極探索低效用地再開發路徑,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成功激活了多宗低效用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盟速新材料地塊的故事,是典型的“逆襲”案例。
2006年,廈門某公司在翔安區落地干電池加工項目,並通過出讓方式取得了這塊位於翔安區巷北工業園區的工業用地,地塊面積2.5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然而,該公司在建成兩棟4層廠房后,總建筑面積僅為2.2萬平方米,容積率僅為0.86,土地利用效率極低。后該公司經營不善,陷入債務糾紛,無力償還債務,土地及廠房被法院執行法拍。但由於廠房及空地存在多份租約,法拍多次流拍,土地長期處於閑置狀態。
為進一步加強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升資源產出效率與綜合效益,2018年8月,翔安區屬國企果斷下場競拍,並成功競得該地塊土地使用權及地上建筑物,后續引進招商項目3個,讓閑置資源重新煥發生機。2022年廈門盟速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我市進行項目選址,由於其生產工藝需要,通用廠房無法滿足其要求,且申請用地時間成本過高。在翔安區招商人員的推薦下,盟速公司一眼就相中了該地塊,果斷出擊從翔安區屬國企購入該地塊,投資2億元落地盟速新材料無菌食品飲料紙盒包裝項目。
隨著工業用地增資擴產審批權限全面下放,審批流程的優化縮短,盟速公司隨即向翔安區政府申請在原有地塊內增資擴產提容增效,規劃新建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容積率將由0.86提升至2.84,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從“單點”到“連片”
——一套機制的誕生
盟速項目的成功並非個例,其背后是翔安區政府在政策層面的全方位支持與多措並舉的推進策略。為高效盤活低效用地,翔安區先后出台《低效工業用地認定辦法》及《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與措施,還成立專項工作專班,統籌協調全區低效工業用地的再開發工作。
在具體實施中,翔安區堅持“以點帶面、先易后難、逐一剖析、分類處置”的原則,已認定包括華普水產等在內的3宗低效工業用地作為首批試點,並儲備了晨利投資等4個項目作為后續開發備選。同時,通過加強政策宣傳與企業服務,將政策入戶與走訪調研緊密結合,拓寬政策覆蓋面,及時收集並跟進企業需求。
此外,翔安區還鼓勵對工業控制線外的低效工業用地進行土地用途變更或臨時功能變更,以適應城市發展新需求﹔通過建立全區工業廠房台賬,實施動態管理,快速匹配招商需求,有效盤活了閑置廠房資源﹔特別是支持國有企業通過法拍等方式收儲招商載體,形成了“國企攜手合作—優質項目導入—企業增資擴產”的良性循環模式,為低效用地的再開發提供了強大動力。(文/記者 曾嫣艷 通訊員 徐勇軍 葉曉菲 圖/翔安區科技和工信商務局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