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調研行
從“走近”到“走進” 基層治理怎麼“靠前一步”

近日,人民網黨建調研行走進福建,深入廈門一線,聚焦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挖掘可復制、可推廣的好故事、好經驗。
“小區治理遭遇重重困難,有人打退堂鼓時,你有沒有想過放棄?”
廈門海韻華庭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主任傅智勇先是一愣,隨即回答記者,“就算最后隻剩我一個人,也要守住這個‘橋頭堡’。”
這位被福建省廈門市干群頻頻“夸贊”的基層黨員,身上有一股朴素的堅韌。
“困難不可怕,怕的是工作沒做到群眾心裡去。”傅智勇道出了基層黨員的心聲。
這些年來,改造老舊小區、破解城中村難題、運用大數據統籌城市治理……廈門廣大黨員干部始終牢記“我們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中”,在不同工作場景中踐行社會治理“核心是人”的理念。
讓居民愛上“家”
黨員應充當“領頭雁”,激活社區治理“微細胞”,破解基層民生難題。廈門海韻華庭小區正是這一理念的直接受益者。
廈門海韻華庭小區。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這個始建於2005年的小區,曾因環境破舊、野草蔓生,被居民稱為“原始森林”。
更棘手的是,小區已近八年沒有業委會,“再拖下去,整個小區就散了。”傅智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2023年,他接過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主任的重擔,迅速聯合業委會成員,集體討論出多個方案供業主選擇。最終,88.9%的業主選擇嘗試用“物業顧問制”的方式,推動社區走上“自治”之路,多年難題迎刃而解。
如今,海韻華庭裡變出一個“小公園”:居民主動搬來家中盆栽裝扮公共空間,孩子們收集鵝卵石擺成創意造型,鋪出一條充滿童趣的小路……
從最初面對爭議時的舉步維艱,到如今帶動居民共同參與治理,傅智勇感慨:“真正的凝聚力,是用真心換真心、靠實干拼出來的。”
這一顆顆緊密相連的“民心”,正是社會穩定的內核。
扎根基層、貼近群眾的黨組織,是被看得見、摸得著的存在。
近年來,廈門市持續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以黨建“繡花針”,穿起城中村治安、環境、服務的“萬根線”,讓“新市民”也能找到歸屬感。
錦鄰議事會。錦裡村委會供圖
海滄區錦裡村裡住著的1200余名集卡司機,是區域物流運輸的重要力量,成為錦裡村開展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的關鍵服務對象。
“關心集卡司機,不能隻看‘八小時內’的工作,更要顧‘八小時外’的生活。”錦裡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林漢藝深知,不少集卡司機的家人在廈門,妻子就業、孩子讀書,是藏在他們心底的牽挂。
為此,錦裡村專門設立“零工驛站”,像“娘家人”一樣為“卡嫂”(集卡司機家屬)牽線,聯合海峽人才市場精准推薦崗位,目前已幫助50余人次實現就業。
“隻有把這些小事辦實,‘黨組織全覆蓋’才不是一句空話。”林漢藝說。
服務到“心坎上”
隨著城市發展,廈門基層黨建的服務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從社區延伸至寫字樓、產業園,正以黨建綜合體為載體,推進治理效能提升與產業發展協同。
廈門軟件園三期黨建共同體閱讀專區。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在廈門軟件園三期,黨建共同體成為服務企業與職工的“核心樞紐”。作為全市體量最大的園區,這裡聚集著大量非公企業,不少企業黨組織面臨“力量弱、資源少”的困境。“單靠一家企業,黨建很難有實效﹔但‘抱團發展’,就能把分散的資源聚成‘合力’。”廈門集美區委社會工作部常務副部長、區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工委書記沈迪介紹。
黨建共同體選址在人流量最大的體育中心,既能宣傳黨的主張,又能提供閱讀、活動等便民服務,讓黨建更“貼近人、吸引人”。
“園區還探索出‘care’黨建工作法,恰與‘為您用心’的宗旨呼應,用‘關懷’鏈接企業,用‘用心’溫暖職工,讓黨建成為園區發展的‘紅色動力源’。”沈迪說,這樣的“暖心服務”讓企業更有歸屬感。
服務不僅要“廣覆蓋”,更要“解難題”。要把黨建做到每個群體心坎上,先得精准感知人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再一件一件加以解決。
“過去,一起簡單的糾紛訴訟可能要耗時三個月。如今在綜治中心,只要事實清晰、雙方願意接受調解,當天就能順利解決。我們有一群退休老黨員常駐調解一線,還總結出‘誠毅調解十法’,讓現場調解成功率達87.8%。”廈門市集美區綜治中心負責人介紹,集美區始終把黨建引領作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紅色引擎”。
通過探索黨建與綜治工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徑,推動市域治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統籌解決城市治理與發展難題。2024年7月以來,集美區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后,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從“多口分散”轉向“一站匯聚”,已累計接待群眾1.9萬余人次,受理事項2萬余件,化解成功率達80%以上。
人人參與,人人共享
“以前處理社區問題,更多是靠個人經驗摸索。現在不一樣了,學院教我們一套可操作的方法,做事更有條理、更有底氣。”談及翔安區社會工作學院,基層黨員干部們紛紛點贊。
廈門翔安區社會工作學院。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作為廈門首個區級社會工作學院,自2025年1月成立以來,它就像一顆“石子”,在基層治理的“池塘”裡激起層層漣漪:一手打造學習綜合體,一手建設實踐智庫,通過“培訓+智庫”雙輪驅動,為基層干部賦能。
翔安區馬巷街道濱安社區黨支部書記洪燕紅對學院有著特殊的感情:“學院成立后,我們社區終於有了‘娘家人’的感覺。”自學院開課以來,她幾乎沒落下一堂課。“以前解決問題總覺得沒抓手,現在會主動思考如何拆解問題,一對一尋找資源破解。”洪燕紅說,正是掌握了更多專業知識,成功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兩個歷史遺留問題。
不止一位社區居委會主任告訴記者,培訓不僅幫他們突破工作瓶頸,更搭建了交流學習的渠道。
系統化培訓強化黨員干部基層治理專業素養,實現了治理隊伍能力與工作效能的“雙突破”。
與此同時,廈門還以黨建引領法治建設,確保基層執法公平公正,為基層治理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我們整個辦案區的設計,就是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用制度鎖牢每一個環節。搭起‘1+15’這套‘家規’,平時平穩運轉,遇到大案一鍵切換狀態,全過程像直播一樣留痕、可回放,案子跑得飛快,群眾也能全程監督。”廈門海關緝私局法制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
調研團現場了解執法辦案管理中心運行情況。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今年1-7月,廈門海關緝私局共查辦走私違法犯罪案件1319起,案值37.33億元。數據背后,是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的生動注腳。
廈門海關緝私局主要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深化“警民聯動、服務共融、問題共治”的實踐路徑,讓“平安先鋒”隊伍扎根基層,把法治溫度融入民生熱度,用精准服務回應群眾期盼,努力實現共治共享。
“黨建是基層治理的‘主心骨’。基層治理必須持續強化黨建引領,創新協同模式、夯實能力基礎、筑牢法治防線。”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原副院長,華東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劉靖北如此評價,“通過透明化流程與智能化監督,廈門既提升了執法效能,又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了公平正義。”
談及黨建引領的實踐路徑,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戴焰軍指出:“黨建引領是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的過程,黨組織要在引領中建設,在建設中引領,兩者相輔相成﹔同時,基層黨組織更要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如何建好組織,才能更好地發揮領導作用。”
“真正的獲得感離不開參與,沒有參與度的獲得感,成色是不足的。”廈門市委黨建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正是在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中不斷提升,人心也在這一過程中愈發凝聚。
從“走近”群眾到“走進”群眾,廈門基層黨建在這片熱土上書寫著新時代基層治理的精彩答卷,讓紅色根系深深扎根民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