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勇爭先的閩都治水實踐系列報道①
福水安瀾——現代化水安全體系守護山水福州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郊野福道考察時指出,“希望繼續把這座海濱城市、山水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眾”。近年來,福州市堅持“全黨動員,全民動手,條塊結合,齊抓共治”的治水方略,統籌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系統治理,傳承弘揚水文化,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州實踐中奮勇爭先。
即日起,人民網聯合福州市水利局推出“奮勇爭先的閩都治水實踐”系列報道,多角度展示福州人水和諧共生的水治理格局。
閩水湯湯,奔流不息。
一條條河流逶迤盤繞在福州大地,滋養萬物,潤澤著這片千年山水福地。一條江,一座城,福州始終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將水安全建設作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
為有效解決因台風、強降雨引起的水安全問題,近年來,福州市著眼全流域、全市域、全水域,系統推進閩江、敖江、龍江、大樟溪、淘江等流域防洪治理,持續提升中心城區、濱海新城、大學城(科學城)防洪排澇能力,構建“上截山洪、中疏(蓄)下排、外防江洪”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完善“高水高排+聯排聯調+閩江長城+智慧水利+數字孿生”的水旱災害防御調度機制,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加快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添磚加瓦,努力把現代化國際城市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守水有責:構建“閩江長城”的堅實屏障
眼下,正值“秋老虎”。在閩侯縣祥謙鎮的龍祥島上,炎炎烈日卻擋不住建設者的攻堅熱情。這個島史上規模最大、最全面的水利基礎設施提升工程——閩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龍祥島段)正全速推進,致力打造水利功能與生態效益並重的綜合治理樣板。
作為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閩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福州段)是“閩江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包含倉山區段和閩侯縣龍祥島段,分5個標段全面推進建設,其中3個標段主體工程已完工。這項總投資15.56億元的工程,通過新建和改造32.17公裡堤防護岸、2座水閘、1座泵站及1座旱閘,將補齊主城區防洪工程的“最后一塊短板”,實現福州核心城區百年一遇的防洪體系閉合。
閩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龍祥島段)。林雙偉攝
回首過往,閩江兩岸曾長期處於“無設防”狀態。新中國成立后,兩岸才筑起守護福州全城的“生命防線”。
改革開放以來,福州市委、市政府持續投入資金,先后建成了福州市閩江北港北岸防洪工程(一、二期)、閩江北港南岸防洪工程(建新段)、閩江南港農大洪塘段防洪排澇工程、閩江南港北岸防洪工程(蓋山、義序段)等,閩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福州段)將原來閩江南港北岸螺洲、城門段堤防標准從5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使閩江干流城區段堤防防洪標准普遍提高至100年至200年一遇。如今,閩江下游防洪堤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閩江長城”,守護著一方安瀾。
閩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龍祥島段)最核心的升級改造目標是龍祥島防洪堤。這段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土堤,因長期受洪潮沖刷導致崩塌嚴重。工程建設通過堤防內外坡擋牆澆筑、基礎處理與水閘重建等綜合措施,將防洪標准全面提升至50年一遇。
“工程在現有防洪岸線基礎上進行全面提升,建成后將構筑約13公裡的環島防護帶,並同步重建江中水閘和管理房。”項目負責人介紹,工程採用“堤路結合,生態治理”模式,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時,利用生態護坡技術,力求實現工程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
閩江台江段防洪堤。福州市水利局供圖
閩江防洪堤守護福州主城區,“高水高排”工程讓福州北部山區的雨水直排閩江,有效緩解主城區防汛壓力。
“三面環山的福州,山洪來得快、泄得急,每到汛期,北峰、新店等山區的雨水如‘萬馬奔騰’直排內河,給主城區排澇帶來極大挑戰。”“高水高排”工程相關負責人說。
為破此局,“高水高排”工程應運而生——這條沿山脊修建的“高速水路”,設有12座截洪樞紐和8處進出水口,通過智能閘站與調壓井精准調控水流,成為福州防汛的“生態閥門”。汛期時,嚴控水庫蓄水量低於汛限庫容72%,優先排洪保安全﹔汛末則靈活蓄水,有效保障生態補水需求。
“高水高排”主隧洞施工現場。福州市水利局供圖
“高水高排”工程在福州近兩年防抗台風、強降雨引發的次生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3年台風“杜蘇芮”“海葵”影響福州期間,“高水高排”東線工程應急啟用﹔2024年台風“格美”來襲時,西線工程首次啟用,成功攔截主城區北峰山區面雨水直排閩江,東線同步排洪超200萬立方米,為城區內河爭取寶貴排澇時間﹔2025年台風“丹娜絲”帶來強降雨時,東線工程應急啟用,配合水庫預排預泄,使內澇點積水時間平均縮短30%,登雲水庫庫容騰空后,下游水位降低1.2米。非汛期時,“高水高排”工程則“角色反轉”,計劃通過隧洞從閩江反向提水,有效改善內河生態。
智水有方:數字孿生成為水旱災害防御“最強大腦”
在福州市水工程調度指揮中心大屏幕上,虛擬仿真的溪源溪從閩侯縣竹岐鄉春光村發源,沿途清晰疊加著當地的實時雨情、水情、氣象預報等監測數據,以及流域水工程、關鍵節點的斷面水位、氣象信息等數據,讓洪水演進、受影響社區等場景一目了然,城市水災害防御會商的效率大幅提升。
“溪源溪流域流經閩侯縣上街鎮、福州高新區,沿途匯集福州大學城的澇水。”福州市水利局負責人介紹,該流域防洪減災意義重大。
近年來,福州市通過構建“高水高排+聯排聯調+閩江長城+智慧水利+數字孿生”體系,筑牢城市水災害防御牆。2022年,溪源溪小流域(溪源水庫)數字孿生項目正式建設,目前該項目已投用並入選水利部優秀案例。
溪源溪數字孿生系統三維模型。福州市水利局供圖
溪源溪小流域(溪源水庫)數字孿生試點項目,已在數次的防御台風“戰役”中“大顯身手”。
今年7月,台風“韋帕”來襲期間,溪源溪流域遭遇強降雨,系統提前預測將出現百年一遇洪水。福州市根據預報的水情雨情趨勢,依托數字孿生平台生成調度方案,科學調控水庫及下游閘站,實現削峰率63.7%,攔蓄洪水464萬立方米——相當於6個福州西湖的庫容,有效避免了下游農田受淹、工廠停工等經濟損失,更保障了沿岸居民安全。
數字孿生就是把河流“裝”進計算機,通過類似全景建模的智能手段,構建擬真的數字化場景,承載並運行實際治水業務,支撐流域治理科學決策。
閩江防洪堤和“高水高排”工程打造物理防護牆﹔數字孿生通過大數據驅動流域災害智能決策,強化超前精准預報、災害預警通報、調度模擬預演、預案優化修正等功能,實現科學調度。據了解,數字孿生在利用原有前端感知設備的基礎上,將北斗通信、5G技術深入融合到前端感知站網的數據傳輸過程中,保障前端設備在惡劣天氣依然能夠穩定地進行數據監測和傳輸﹔同時,還利用5G的高帶寬實現傳輸速率提升至“秒速”,實現山洪防御的數字化場景、智慧化模擬、靶向化預警、精准化防控,讓水災害防御從“治理”走向“智理”。
活水有道:擎起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
河湖密布、江海通達是福州水系的天然底色,從全市來看,福州降水豐沛,並不缺水。但水資源配置時空分布不均,工程性和水質性缺水問題比較突出。為提高全市水資源調蓄能力,福州建設了多個“大水缸”,在雨季存貯水源,供給缺水地區,著力解決福州濱海新城、東南(福建)科學城、閩侯、莆田市等區域新增用水需求。
一閘三線工程莒口水閘。福州市水利局供圖
水資源保障是治水興水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福州市已推進國家172項重大節水工程霍口水庫、福建省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一閘三線)工程,以及塘坂引水工程二期、閩清葫蘆門水庫、馬尾天台水庫等一批蓄引調水工程建成投用。在“一閘三線”工程建設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總投資192億元的國家重點項目閩江口城市群水資源配置提質增效工程的前期工作,也在有力推進。
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福州要打通自己的“奇經八脈”:從架構上,福州擘畫了“三江一溪八節點,五橫四縱三輸出”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並提出加快形成“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水網體系。
此外,福州市還積極推動城鄉供水均衡發展,打造“規模化供水+單村供水”模式,逐步實現城鄉供水同質同服務。自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以來,全市累計完成投資37.79億元、開工新建、改擴建規模化水廠30個、鋪設供水管網8364.6公裡,受益人口達263萬人。
治水興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30多年來,在“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指引下,福州歷屆市委、市政府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全力推進全域治水工作。
福山福水福韻綿長,三十五載治水路。且看今朝,現代化水安全體系織就錦繡,以智慧為脈、以韌性為骨,守護閩都安瀾,潤澤千載榕蔭。有福之州,碧水長潤幸福城,福韻更向未來延。(蘇欣、林心潔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