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老年大學:以教學創新引領老年教育提質增效
廈門老年大學自1985年創辦以來,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下,歷經四十年耕耘,教學建設實現了從“小課堂”到“大學校”的歷史性跨越,構建起較為完整的多學科、多層次、多學制的老年教育教學體系,辦學規模屢創新高,目前每天約有3500人次的學員走進這所環境優美、寬敞舒適的新校園學習自己喜愛的課程。

2024年9月,廈門老年大學新校區全面建成啟用。
教學創新是廈門老年大學四十年持續發展的核心引擎。2025—2026新學年,學校緊緊圍繞老年群體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到教學方式進行全方位的提升,以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供給推動老年教育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打造更具針對性、專業性與時代性的老年教育新生態。
課程優化:精准對接需求,打造多元課程矩陣
新學年學校對課程體系做了進一步的優化,總課程數達到192門,開設教學班438個,學員數已超過1.7萬人次,較以往有大幅擴容﹔其中新增44門切合老年人需求與時代特色的實用課程,覆蓋四大核心板塊,並開設28個一學期的短學制教學班,靈活適配不同學員的學習節奏。

林金豹正為咖啡制作與品鑒班學員示范咖啡制作。
例如,生活技能類,緊密對接日常需求,推出家庭果蔬栽培、咖啡制作與品鑒等課程,其中咖啡課由2008年世界咖啡師大賽中國總冠軍林金豹主講,幫助老年人解鎖品質生活新技能。課堂上,林金豹從咖啡豆的挑選、研磨,到咖啡機的操作、拉花技巧,再到不同口味咖啡的品鑒方法,進行細致講解與示范。學員們親手操作咖啡機,嘗試制作拿鐵、卡布奇諾,在濃郁的咖啡香氣中,不僅學會了一項新技能,更感受到了時尚生活的魅力。
健康養生類,新增意外防范與應急救護、墊上普拉提等課程,開設老年主動健康促進與管理專業,非遺耳穴代表性傳承人李春鶯等專家提供專業指導。李春鶯將耳穴療法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教授學員通過耳穴按摩緩解失眠、高血壓等常見老年健康問題。
非遺傳承類由原來的3門增至13門,涵蓋廈門珠繡、答嘴鼓等閩南特色項目。非遺(答嘴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林志萍等名家親自執教,讓學員在學習技藝中傳承本土文化。林志萍用幽默風趣的閩南語,將答嘴鼓的押韻技巧、表演精髓融入教學,學員們從發音練習到劇本創作,逐步掌握這門傳統曲藝的表演方法。

盧凌正為手機AI應用與實操班學員講解手機AI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因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多方聯系師資,開設了多門智能應用類課程,包括AI魔法課、人工智能與銀齡生活等前沿內容,僅手機短視頻與AI應用相關班級就有10個教學班,教授AI故事成片、老照片修復等實用技能,幫助老年人破解數字鴻溝。
與此同時,學校堅持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同步推進,廈門老年大學微信小程序學員端開設40多門精品網課,並與國家老年大學“雲課堂”實現互聯互通,通過手機即可以直接參與國家老年大學優質線上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打破了學習時空的限制。
師資建設:構建多元梯隊,注入專業活力
師資是教學質量的核心保障。今年來,廈門老年大學通過“引才+育才”雙輪驅動,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實現了新的突破,打造出一支老中青結合、專業多元、經驗豐富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教學創新筑牢根基。

廈門老年大學組織新入職教師能力提升專項培訓。
新學年學校新聘教師就有78人,其中50歲以下的佔比達74.36%,更有6名00后的青年教師加入,為教師隊伍注入青春活力,打破老年教育教師“老齡化”的刻板印象。年輕教師善於運用新媒體工具與互動教學方法,他們將短視頻、動畫等元素融入課堂,用更生動、更貼近老年人認知習慣的方式開展教學,深受學員歡迎。
在廈門老年大學教師隊伍中可謂名家薈萃,涵蓋了高校教師、行業領軍人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多元群體: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數據與數據科學博士洪晶瑾加盟,同時擔任全國老年大學人工智能統編教材聯合主編﹔擁有近30年教學經驗的趙堡太極拳專家慕新軍,將傳統武術與現代養生理念融入課堂﹔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研究員盧凌等負責智能應用類課程教學,用專業力量提升課程深度。

2024—2025學年小篆班學員舉行筆會交流活動。
學校著力構建較為完善的教師發展體系,定期舉辦“互學互鑒,共促成長”公開課活動,如《書法臨帖技巧》等課程展示,從筆法講解到臨帖實踐,層層遞進,課后觀摩者從教學方法、課堂互動、內容設計等多角度提出建議,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氛圍﹔開展AI應用專項培訓與跨校教學研討,幫助教師緊跟教學創新趨勢﹔實施優秀教師表彰機制,充分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與創新動力。
教學模式:分層進階提質,打造精品課堂
經過多年深耕,廈門老年大學已形成涵蓋生活藝術、智能應用、書畫篆刻、健康養生等十大領域的學科體系,分層教學佔比達71%,“初級—中級—高級—研修”的進階體系不斷完善,滿足不同基礎學員的學習需求。

廈門老年大學組織書畫高級研修班作品創作名師現場教學。
新學年,學校還新增6個師資班與表演班,首次開設的古琴、巴揚手風琴等表演班,雖設置了基礎演奏能力的考試門檻,仍迅速報滿,助力老年教育從“老有所學”向“學有所成、學有所為”升級。聲樂系將班級規模從70人精簡至48人,通過小班化教學讓教師更好地關注每位學員的學習進度。
學校還與醫療機構合作設立“腦健康小屋”,為學員提供認知功能評估與訓練﹔聯合醫療機構開展多科室義診,覆蓋心血管、神經、康復等老年常見病領域﹔創辦中華名師大講堂,邀請國醫名師授課,實現“學習+健康”雙保障,受到學員們的歡迎。

廈門老年大學邀請中國中醫科學院原院長曹洪欣作《中醫藥防治冠心病的優勢作用》專題授課。
在深耕教學的同時,學校還積極搭建志願服務平台,引導學員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服務社會的能力,在服務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許多學員在社區治理、文明創建、關心下一代、文化傳承等領域開展志願服務。書畫學社開展“書春送福”、時政宣講團組織基層黨史宣講、智能應用學員“銀發講師團”幫助同齡人跨越數字鴻溝等,他們成為廈門城市文明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前不久,廈門老年大學以“四秩芳華 銀齡之光”為主題舉辦一場教學成果展演。學員們以曼妙舞姿、嘹亮歌聲、深情誦讀、感人至深的小品表演,既展示在老年大學的學習成果,展現學員“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良好風採,也印証了學校“以學促樂、以樂踐為”的教育理念,成為其四十年發展的生動注腳。

國慶前夕,廈門老年大學舉辦“四秩芳華 銀齡之光”廈門老年教育發展暨老年大學建校40年教學成果展演。
校方表示,學校將繼續錨定建設高質量有特色的全國一流老年大學的目標,在教學創新上持續發力,通過“引培結合”強化師資,推進課程建設不斷升級,分層教學體系不斷完善,努力打造更專業的老年教育服務,讓“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美好願景,在鷺島大地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文/圖 林林 林芳 夏樂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