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州讀書月·二十年印記

家風化雨,書香滿庭

人民網 謝星宇
2025年10月13日16:0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福州自古便有重教傳統,有文儒之鄉的美譽,讀書之風傳衍千年。2006年,福州市文明委發起了福州讀書月活動,開啟“全民閱讀”的福州新篇,也讓書香成為榕城的秋日印記。

回首二十載書香綿延,福州讀書月已成為福建省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社會文化活動之一。以歷屆“書香人家”“讀書明星”為榜樣,來自千行百業的讀者們在閱讀中感悟人生、追尋歷史、品味當下、展望未來,讓閱讀在有福之州蔚然成風。在第二十屆福州讀書月期間,人民網福建頻道重訪多位讀書明星、書香人家代表,探訪城市閱讀空間,尋覓“書香榕城”。

葉育新家庭(福州市第十五屆“書香人家”):讓閱讀成為家庭情感連接的紐帶

在福州市鼓樓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葉育新老家的古厝廳堂中,懸挂著一副由祖輩題寫的中堂對聯——“讀聖賢書,行仁義事”。這八個字,凝聚著家族世代相傳的家風精髓。

“我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父母都是老師,從小就鼓勵我廣泛閱讀。”葉育新回憶道。如今,他和愛人同樣從事教育工作,家中的閱讀氛圍日益濃厚。他們倡導帶著問題思考的深度閱讀,堅持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也鼓勵孩子積極參與閱讀和寫作活動。

“很多事情只要堅持長期去做,習慣就自然養成了。”葉育新簡單的話語,道出了書香家庭養成的真諦。

在這個三口之家,每個人的業余閱讀喜好各不相同——從事小學數學教育研究的葉育新偏好社會科學,妻子鐘情於文學,孩子熱衷於歷史。他們不強求一致的閱讀書目,而是讓讀書交流自然融入生活場景。

“每天散步時,我和愛人會交流讀書心得﹔周末家庭聚餐,一家三口會分享最近閱讀的書籍﹔假期外出旅行,參觀名山大川、博物館或名人故居時,我也會介紹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葉育新描述著家中自然而溫馨的閱讀互動。這種不著痕跡的引導,讓閱讀成為家庭情感連接的紐帶,而非刻意的任務。

葉育新一家。實習生 鄭舒塵攝

被評為“書香人家”后,葉育新一家更積極將“書香”擴散到社區。每年春節前夕,他們參加社區義寫春聯活動。葉育新還開設福文化公益講座,組織同事為長者學堂贈書,並配合教育局和出版集團組織開展師生同讀一本書活動,推動形成區域閱讀氛圍。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把濃濃的書香擴散到千家萬戶,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葉育新感慨道。

談及培養閱讀習慣的關鍵,葉育新強調“身教”的重要性。“我的母親是小學老師,在我二年級時,她就從微薄薪水中擠出錢給我訂閱書刊,一直堅持到我師范畢業。”他回憶道。

如今,葉育新和妻子也用行動延續著這個“傳統”。出差時,他們總在行李箱中帶上一兩本書﹔業余時,一家人更喜歡看書、品茶,參觀書畫展、參加公益講座﹔旅行時,探訪當地特色書吧和圖書館是必不可少的行程。

“讀書要厚積而薄發。隻有長期閱讀,才能有所積累,有所感悟,有所發展。”這是葉育新一家從閱讀中獲得的真切體會。在他們看來,“讀聖賢書”是向內滋養,“行仁義事”則是向外傳遞,這一內一外之間,正是一個家庭最溫暖的文化傳承。

林小鳳家庭(福州市第十六屆“書香人家”):共讀和交流,讓我們有了更多話題

作為福州教育學院第二附屬中學的歷史老師,林小鳳對閱讀有著獨特的理解。“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這句話,不僅是我教學的信念,也是我和女兒的相處方式。”

她分享了一段難忘的經歷。一次,女兒在閱讀關於甲午戰爭的書籍時,對文中“炮台可360度旋轉”的描述產生疑問:“炮不是固定在地上的嗎?怎麼可能轉一整圈?”這個問題一時把林小鳳問住了。盡管她在課堂上也如此講授過,卻從未細想其背后的原理。

“后來我們去了馬尾昭宗祠,親眼見到了360度旋轉炮台。”她語氣中帶著興奮,“原來炮台下裝有輪子和軌道,炮身雖然固定,但可以通過軌道旋轉。我們還實際操作了一下,恍然大悟!”林小鳳感慨,“所以要出去看看,不要否定孩子的疑問,而是要一起去發現答案。”

在林小鳳家中,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家庭成員情感交流的橋梁。“書能讓我們互相了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橋梁。”林小鳳發現,通過共讀和交流,她和女兒有了更多話題。尤其在女兒青春期出現情緒波動時,林小鳳會留心女兒正在閱讀的書籍,從中捕捉她的情緒與思考,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晚上手機離我5米遠”——這是林小鳳家的習慣。在家裡,專注的閱讀氛圍取代了電子設備的干擾。女兒喜歡兒童文學、科技類和勵志類書籍,讀完常主動與她分享心得,書中內容自然成為母女對話的延伸。

林小鳳和女兒共讀一本書。實習生 鄭舒塵攝

林小鳳和女兒共讀一本書。實習生 鄭舒塵攝

被評為“書香人家”后,這個家庭的閱讀故事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孩子的收獲遠遠大於我。”林小鳳說,女兒因此獲評了“福州市新時代好少年”,並受邀參與央視《開學第一課》的錄制,將閱讀的溫度傳遞給了更多的觀眾。

對於正在開展的讀書月活動,林小鳳提出了具體建議:發揮社區基層的組織力,建立讀書積分機制。“比如參與一次社區讀書會可蓋章積分,積累到一定數量可兌換小獎品,讓閱讀變得有趣又有動力。”

“書,應該讓人有所得。”在林小鳳看來,書不一定要多精深,只要是喜歡的,就會主動鑽進去,最終內化為自己的收獲。這也正是這個“書香人家”最真實的底色——在閱讀中相遇,在理解中成長。當書香彌漫家庭,它自然會溢出到更廣闊的空間,溫暖更多的人。

葉一舵家庭(福州市第十六屆“書香人家”):讓閱讀成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家其實沒啥特別的‘規矩’,就是書還比較多,基本上隨手能拿到書。”走進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葉一舵的家裡,客廳、餐桌甚至床邊都有書架或雜志筐,書籍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在葉一舵看來,閱讀不應是一項任務,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關鍵是不強制,讓閱讀成為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他笑著說,“有空的時候,我們一家人常常各自拿起一本書,安靜地讀上半小時。就像有人習慣刷手機,我們家習慣翻幾頁書。”

葉一舵一家。受訪者供圖

葉一舵一家。受訪者供圖

作為一位著述豐富的學者,葉一舵在寫作過程中也常與家人交流思路,新書出版后第一時間聽取他們的反饋。這種深度參與彼此思考過程的方式,讓閱讀成為這個家庭特有的溝通語言。

談及閱讀對家庭關系的影響,葉一舵幽默地說:“閱讀讓我們家更‘靜得下來’,吵架都少了。畢竟書裡教人好好說話嘛。”閱讀不僅減少了摩擦,更成為親情溫柔的紐帶。

他分享了一段暖心經歷:“女兒高中時,她媽媽工作壓力大,情緒不太好。女兒悄悄在我書桌上放了一本《情緒修復術》,裡面折了頁、劃了線,還注明‘媽媽可以看這一章’。后來我愛人真的讀了,母女倆還深入聊了很久。”那一刻,葉一舵深刻體會到,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家人之間無聲的理解與支持。“閱讀讓人更懂得如何愛身邊的人。”

作為教育心理學專家,葉一舵對培養家庭閱讀習慣有著專業見解。“家長自己愛看書,孩子自然跟著學。如果總逼孩子‘讀完寫讀后感’,反而容易引發厭學情緒。”他認為,培養閱讀習慣的關鍵在於“以身作則”和“去除功利心”。他提出幾點具體建議:從小陪孩子讀繪本,哪怕每天隻有10分鐘﹔家中多放置書籍,減少電子設備干擾﹔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漫畫、科幻皆可,先愛上閱讀再談深度﹔常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把選書權交給他們。

葉一舵一家的“書香”,不僅滋養自家人,也悄然浸潤鄰裡。葉一舵說:“鄰居知道我們家書多,常來借閱,尤其是育兒和心理類書籍。”他偶爾會分享教育類圖書和讀書心得,女兒也時常為社區中的中小學生提供心理閱讀輔導,讓閱讀的溫暖向外延伸。

基於家庭閱讀推廣的經驗,葉一舵對“書香榕城”建設提出了建議。他倡議打造“榕蔭閱趣”特色城市閱讀空間,利用福州“榕城”的獨特意象,將閱讀融入市民生活場景,例如聯合咖啡館、公園等場所,評選一批“榕蔭書房”。他還提出“雙杭書聲”全民音頻共讀計劃,鼓勵市民錄制經典段落朗讀或讀書心得,形成一座城市的“有聲書庫”。同時,建立“書香循環”社區圖書銀行,以社區為單位,設立“圖書銀行”,讓居民閑置書籍流動起來。

“讀書就像做飯,香味飄出去,自然有人想來嘗一口。”葉一舵說。在信息紛擾的數字時代,書籍依然保有連接心靈的力量。閱讀可以是一種溫柔而持久的生活態度,悄然滋養每一個渴望成長的靈魂。

陳麗宇家庭(福州市第十九屆“書香人家”):閱讀是“願意為對方的熱愛多停一步”的溫柔默契

“以書為友、以學為樂”,是福建芳華越劇院副院長陳麗宇一家最朴素也最持久的家風。這份獨特的“書香”,源自父親早年在她心中悄然播下的種子。

陳麗宇回憶,童年最深刻的畫面,是父親書桌前那盞常亮的燈,和那杯隨著書頁翻動而漸漸冷卻的熱茶。“飯后、睡前總要讀上幾頁”,是父親雷打不動的習慣,閱讀的印記就這樣無聲地刻進了她的心中。

后來,陳麗宇考入越劇團。當她第一次接到《紅樓夢》中賈寶玉這一重要角色時,父親特意找來了好幾個版本的《紅樓夢》原著和相關評點。“你要演活賈寶玉,不能隻背台詞、學身段,得先鑽進書裡,讀懂她們的心思、懂那個時代的風骨,書裡藏著角色的‘魂’。”父親的這番話,讓她明白“讀書”不只是識字,更是為熱愛的事業“打底子”的過程,是通往角色內心的一座橋。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是階段性的任務。”父親的這句叮囑像一根始終繃緊的弦,回響在陳麗宇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二十多歲時,為彌補戲曲理論的短板,她攻讀了大專文憑﹔三十多歲,為提升舞台表現力,她系統學習了本科課程﹔年過四十,她又報考了研究生,希望從文化研究與傳播的新視角,為歷史悠久的越劇藝術尋找新的生機。

“父親傳給我的不只是一份對書的親近,更是一套‘人生方法論’。”陳麗宇感慨道,“它讓我不管是站在舞台上演繹經典,還是在生活中應對挑戰,都能從書裡找到底氣和方向。”

如今,在陳麗宇自己的三口之家中,閱讀從不是“必須同頻”的任務,而是“尊重不同,卻願意為對方的熱愛多停一步”的溫柔默契。丈夫會細心折起《海奧華預言》中有趣的章節,對她說“這個你可能會喜歡”﹔兒子會興奮地指著《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與她分享﹔陳麗宇也會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關於表演體系的見解,用通俗的語言講給家人聽。

這些流淌在安靜日常裡的小互動,讓一家人的心因“分享”而靠得更近,構成了這個家庭“書香”最特別、最溫暖的滋味。

陳麗宇一家。受訪者供圖

陳麗宇一家。受訪者供圖

去年,陳麗宇家庭獲評“書香人家”,這份榮譽也讓這個家庭的“書香味”實現了從“靜態藏書”到“動態傳遞”的升華。“以前家裡藏書多,讀完后只是整齊碼在書架上,現在我們會一起整理、篩選出適合分享的書,聯系社區或捐贈給鄉村小學。”陳麗宇說。更讓她欣慰的是,兒子還會在捐贈書籍的扉頁,寫下簡短的閱讀心得,比如“這本書裡的明朝故事很有趣,希望你也喜歡”。

這個過程,也讓全家人對“書的價值”有了更深的理解。“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連接人與人、傳遞溫暖的橋梁。”陳麗宇說,“‘書香人家’這個稱號,像是為我們的家風傳承蓋下了一枚庄重的印章。我們會把‘終身學習、以讀潤心’這份最珍貴的財富,一直傳遞下去。”(實習生鄭舒塵參與採寫)

(責編:江葦杭、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