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火炬高新區:加速向新向智 做厚科創家底

火炬高新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資料圖)。

火炬高新區梯度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圖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立洲精密的彈簧生產車間(資料圖)。

火炬高新區企業美圖積極推進人工智能在影像與設計領域的應用落地。圖為美圖旗下美圖雲修亮相第41屆上海攝影展。美圖公司供圖

火炬高新區企業天馬微電子通過產學研協同攻關,系統推進技術研發與產業化落地。圖為廈門天馬顯示科技FA實驗室(資料圖)。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廈門火炬高新區一年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今年1-8月,廈門火炬高新區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4.92億元,同比增長15.9%,增速高於全省7.3個百分點,高於全市5.7個百分點,排名全市第一﹔規模以上互聯網軟件業實現營業收入632.4億元,同比增長22.2%。
優化生態
讓企業敢創新能創新
今年來,廈門火炬高新區的“創新百寶箱”接連上新:美圖公司發布的智能體RoboNeo,上線首月就躋身數十個國家的應用商店分類榜前十﹔國投智能研發的“美亞鑒真”小程序可識別AI換臉、虛假圖片,用戶數已突破10萬﹔天馬微電子發布全球最窄四等邊手機屏幕……一項項成果,彰顯火炬高新區的創新“成色”。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一年來,火炬高新區系統謀劃、精准發力,出台《廈門火炬高新區關於支持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構建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今年以來,火炬高新區新增省企業技術中心20個,佔全市52.6%﹔新增市企業技術中心10家,佔全市62.5%。
龍頭引領,“鏈”上共舞。火炬高新區聚焦產業龍頭企業,支持其與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通過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科技創新平台等方式,推動產學研融通創新。
作為顯示產業鏈領軍企業,天馬微電子持續助推“廈門屏”閃耀全球。由天馬牽頭組建的創新聯合體,整合了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廈門大學柔性電子(未來技術)研究院的科研力量,並引入上游龍頭企業北京夏禾科技、創新型OLED材料企業浙江虹舞科技的技術資源,凝聚創新合力。
“在各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已形成‘深度協同、內生增長’的新型產業生態。”據天馬OLED研發中心產品開發部負責人楊康介紹,通過產學研協同攻關,項目分階段、系統性推進技術研發與產業化落地,已實現“從高性能有機材料設計合成、性能優化,到材料篩選、器件開發,再到面板設計、驗証調試和終端應用”的全鏈條貫通。而備受市場關注的高性能LTPO折疊屏產品,正是從這條創新鏈條中孕育而出。
“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火炬高新區強化政策支撐,梯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走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立洲精密,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高精密彈性件映入眼帘。“公司成立30多年來,始終在精密彈性件領域精耕細作,已開發了數萬種定制化產品。”立洲精密總經理王亮表示,在火炬高新區的支持下,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練好“內功”,精密彈性件已應用於汽車、軌道交通、電力、醫療、機械、電子等行業。“在全球百強汽車企業中,我們合作的客戶已經超過30%,近些年來公司的銷售額基本保持每年15%的穩健增長。”
科技創新,離不開耐心資本的蓄能護航。火炬高新區圍繞園區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鏈主企業+產業基金+龍頭項目”基金投資新模式,鼓勵企業將高新區各項獎補資金置換為金額2倍的股權投資,推動財政資金從“輸血式”扶持轉向“造血式”賦能。截至目前,火炬高新區引導基金總規模超450億元。
建強載體
將“所研”轉化為“所用”
生產車間裡躍動的新質生產力,源自實驗室裡反復求証的科技成果。火炬高新區大力推進高能級科研載體建設,並通過機制創新,打通從“實驗場”向“應用場”的鏈條,將“所研”轉化為“所用”。
今年來,國有獨資輕資產運營平台——廈門火炬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火炬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高校光電顯示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廈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電顯示轉移轉化中心”)相繼成立。以爭創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為契機,火炬高新區聚焦光電顯示、海洋氫能等領域建設分中心,搭建全國高校開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鏈條”公共轉化平台,推動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把高校人才資源、創新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分中心將依托火炬高新區產業資源優勢,構建以人才智力為支撐、轉移轉化平台為載體、科創耐心資本為保障的“三位一體”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目前,火炬高新區已啟動建設“一站式”公共服務平台,打造高校成果轉化、技術路演與交易中心、專家交流中心、項目孵化等功能區。
火炬高新區還著力構建高效協同的項目對接與成果轉化融合機制。園區牽頭探索建立高新區與廈門科學城、金磚創新基地、省創新實驗室之間的項目對接和成果轉化協同機制,形成多部門聯動的7項創新工作機制。通過搭建統一的項目對接成果轉化平台,已累計收集來自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市科技局、市工信局、金磚創新中心等單位的項目線索超700個,策劃並推動落地項目37個。同時,火炬高新區對接5家工信部部屬高校單位和3家省創新實驗室,梳理形成276項可面向產業開放的服務能力清單,為技術成果精准匹配應用場景提供有力支撐。
以賽搭台,促進更多高校優質創新創業項目落地廈門。火炬高新區聯合天津大學舉辦第七屆“海棠杯”廈門賽區活動,挖掘近30個優質硬科技項目,遴選出7個項目進入總決賽﹔聯合廈門大學校友總會舉辦廈大火炬創業成長營,征集高校、科研院所硬科技項目超260個。
火炬高新區還積極推動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就在近日,火炬高新區與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攜手構建“產學研用金”生態圈,全鏈條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上生產線,實現“從0到1、從1到N”的轉化跨越。
乘“數”而上
持續激發產業向“新”力
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一年來,火炬高新區以電子信息產業、機械裝備(電力裝備)產業、新能源產業為三大抓手,輔以新材料、物聯網與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醫藥與智慧健康等N個新興特色產業,著力構建“3+N”產業發展體系,持續夯實高質量發展產業底座。“我們始終牢牢守住實體經濟這個根基,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火炬高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
走進位於火炬(翔安)產業區的唯恩電氣廠房,慢走絲線切割機、高精密CNC加工中心等節能型高精密設備正滿負荷運轉。實打實的成效體現在數據上:經過全流程改造,企業每萬件產品用電量下降15%、用水量降低30%。“綠色制造、智能制造不僅推動企業自身發展,更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加分項’。”公司副總經理熊洪煌介紹說,作為工業連接器領域的標杆企業,唯恩電氣已成為ABB、施耐德、西門子等國際知名企業的綠色供應鏈核心伙伴。
逐“綠”向“智”,讓產業“強筋壯骨”。為推動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火炬高新區打出“組合拳”:整合專業服務資源,提供免費診斷服務﹔梳理數字化典型場景,舉辦供需對接活動,挖掘企業智能化需求﹔打造典型標杆案例等,有效解決了部分企業“不會轉、不敢轉”的問題。今年來,火炬高新區新增弘信電子、博泰車聯網、燕之屋等3家企業通過國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級認証﹔新增億聯網絡、唯恩電氣等13家企業入選廈門市先進級智能工廠﹔新增聯芯等11家企業入選福建省先進級智能工廠。
面對人工智能浪潮,火炬高新區加快推進實施“人工智能+”行動,以“1+1+N”的建設思路(即一個載體空間+一個協同創新體系+N個重點方向),大力推進福建省(廈門)人工智能產業園建設。圍繞企業需求,火炬高新區著力建設人工智能孵化器和廈門市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社區等重點項目,進一步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同時,發揮園區豐富的應用場景優勢,聯合市工信局舉辦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系列產業供需對接活動,促進供需對接。
目前,廈門火炬高新區已聚集國投智能、星宸科技、美圖等行業頭部企業,以及淵亭科技、深度賦智、芯瞳等新銳企業。擁有5個省級人工智能行業高質量數據集,其中“眾數文鰩船舶與海洋工程行業垂直大模型”高質量數據集入選全國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先行先試工作名單﹔有國家網信辦備案大模型3個和深度合成算法52個,其中碩橙九疇工業大模型等3個行業模型入選省級行業垂直模型重點培育項目﹔113家企業入選我省首批數據企業名單,佔全市65%。(記者 林露虹 通訊員 管軒 雷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