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同安:古銀城展新顏  宜居宜業宜游

2025年10月15日09:47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古銀城展新顏 宜居宜業宜游

同安濱海新城大力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科技研發、未來產業等產業鏈群。圖為日新月異的同安濱海新城。

同安濱海新城大力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科技研發、未來產業等產業鏈群。圖為日新月異的同安濱海新城。

同安區去年獲批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著力打造閩台種業“硅谷”。圖為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內的百利種苗大棚。

同安區去年獲批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著力打造閩台種業“硅谷”。圖為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內的百利種苗大棚。

中秋夜的環東浪漫線,千架無人機在夜空中的表演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駐足欣賞。

中秋夜的環東浪漫線,千架無人機在夜空中的表演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駐足欣賞。 

同安古城保存許多文化瑰寶。圖為同安孔廟。

同安古城保存許多文化瑰寶。圖為同安孔廟。

原銀城啤酒廠坐落於同安區大同街道頂溪工業區。

原銀城啤酒廠坐落於同安區大同街道頂溪工業區。

  過去一年,廈門同安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廈門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創新為筆,憑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驅動“制造”向“智造”轉變,一座富有科技含量與產業韌性的發展高地加速崛起。

  一年來,同安以融合為橋,深挖人文底蘊,串聯“三農”資源,田園鄉村與文旅交織共振,兩岸同胞在這片熱土共話鄉情、共享機遇、共創未來。

  一年來,同安以生態為底,一體化推進治山、治河、治海、治城,生態“顏值”與發展“價值”相得益彰,山海相融、城鄉共興的宜居宜業宜游格局加速成型。

  這是實干篤行的一年,也是厚積成勢的一年。展望新征程,同安區將繼續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兩岸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等領域,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繪就區域發展新圖景。

  以創新為引擎

  產業共榮謀發展

  新技術誕生后,如何得知在市場上有沒有用武之地?通過首屆“蘇頌杯”未來產業技術創新賽落地同安的合眾激光(廈門)科技有限公司,在蘇頌未來產業概念驗証中心找到了答案。

  該企業推出的高精度激光一體化加工技術,能夠精准切割結構復雜的復合材料,攻克了多種技術難題。然而,用這一技術切割何種材料,是個商業問題。“我們在對接其他項目時,接觸到回收退役風電葉片的廈門企業,發現他們的需求與這一技術不謀而合。”蘇頌未來產業概念驗証中心高級技術經理楊竣堯舉了個例子,回收處理退役風電葉片的傳統方式,無法准確分離其中的玻璃纖維和樹脂纖維,而這正是高精度激光一體化加工技術所擅長的。

  經過技術可行性、應用場景、項目商業化等多重驗証,該技術成功應用於退役風電葉片的回收,將在今年年底前落地首台工程樣機,向市場邁出重要一步。這也是蘇頌未來產業概念驗証中心今年6月在同安揭牌以來的首個落地項目。

  據介紹,蘇頌未來產業概念驗証中心旨在打造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向生產線轉化的“廈門模式”,之所以落地同安,與這裡活躍的科技創新要素息息相關。目前,該區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87家(省市級)、創新型中小企業318家。值得關注的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742家,連續三年淨增數超過100家。

  廈門科學城超級孵化功能,在同安愈發亮眼。科技創新產業持續聚集的同安濱海新城,以“三谷”、廈門科學城未來產業園為載體,大力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科技研發、未來產業等產業鏈群。其中,蘇頌未來產業概念驗証中心所在的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正在成為未來產業培育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已引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技術等領域122家企業,已簽約4所高校的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落地挂牌6所“雙一流”高校成果轉化驛站,與3個高校(院所)簽訂技術轉移機構共建協議。

  目光轉向另一座新城,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區)正在崛起新能源產業高地。近年來,同安區重點圍繞廈門時代、海辰儲能、新能安等龍頭企業,全力“強鏈、補鏈、延鏈”,引進上游結構件、下游換電業務、儲能應用設備、儲能集成商等重點項目落地,逐步實現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化發展,成就了同安區獨一無二的“優勢家底”。

  立足兩大新城,加速產業集聚,“產城人”融合的新城景象呼之欲出。同安區科技和工信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同安將繼續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爭當科技創新發展受益者和堅定支持者。

  以融合為紐帶

  兩岸共興續華章

  剛過去不久的國慶中秋假期,同安區蓮花鎮雲洋村格外熱鬧。一批與共和國同一天生日的游客,在廣興農場的果林間免費採摘牛油果。當游客伸手摘下一顆顆單果約500克的“巨無霸牛油果”,一條涵蓋種苗培育、種植、加工與休閑體驗的農業產業鏈便在山間串聯。

  作為廣興農場負責人,台農龔世明說,此次假期迎來游客約3000人次,共採摘牛油果1萬公斤,成為這片果園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一步。在他的果園裡,生長著十余種台灣牛油果品種,不但果實遠大於市面上的其他牛油果,還有甜度可達10度的特殊品種。不僅如此,牛油果還融入本地特產雲洋面線,創造出風味獨特的牛油果面線,打開了新銷路。

  細看這幅田間新景,“融合”二字至關重要——同安區正以做好農文旅融合大文章為抓手,著力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長期以來,作為廈門文化的根源地和閩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同安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蘊、豐富的“三農”資源,緊緊把握與寶島台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五緣”優勢,大力推動閩台融合邁步向前。

  去年,同安區獲批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這座聚集著台資農業企業72家、創業就業台農100余人的台創園,正以種子種苗為主導產業,引導海峽兩岸種子種苗企業強強合作,打造閩台種業“硅谷”。

  為助力廣大台胞安心編織“田園夢”,同安區研究制定《加快推進同安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的實施方案》,設立每年不少於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並配套出台獎補資金申報指南,確保政策可操作、能落地、易兌現。同時,制定區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認定及種業扶持辦法,重點支持華泰五谷、廈門農友等全國市場佔有率領先的種業企業,推動高端西甜瓜、高效蔬菜嫁接育苗等優勢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在破解台企融資難題方面,同安區攜手金融機構創新推出“台農貸”等純信用、免抵押專項金融產品,為台企提供超400萬元信貸支持,覆蓋種植、加工、休閑農業等多個領域。

  從福建珍珠苦瓜與台灣蘋果苦瓜雜交而來的“秦朝苦瓜”,到台灣楊桃枝條嫁接大陸楊桃樹砧木孕育出的“黃金楊桃”,在同安,兩岸農業技術深度交融的成果層出不窮,生動詮釋兩岸融合的農業實踐與親情傳承。同安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繼續講好兩岸農業融合故事,為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貢獻同安力量。

  以生態為底色

  山海共美展新顏

  10月6日中秋夜,從島內驅車而來的周芳一家,直奔環東浪漫線美峰體育公園。還沒進公園,中秋國慶嘉年華的歌聲、光影已扑面而來。走近后,數十家美食攤點沿著海岸散發香氣﹔不多時,夜空升起點點微光,那是千架無人機組成的嫦娥奔月圖,與天邊的滿月遙相呼應。

  “吹著海風賞月,真正的‘海上生明月’,太浪漫了。”周芳說,這是全家人第一次在外過中秋,“沒想到這裡這麼多人!”當晚8:00至8:30正是游客峰值時段,美峰體育公園段瞬時人流達7萬人次,為該公園自2019年開園以來人氣最高值。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期,環東浪漫線總接待游客量達71萬人次,其中,美峰體育公園段達31萬人次,同比去年增長約79%。這組火爆的數據,透露出一個事實:同安灣早已擺脫自然生態系統受損的舊面孔,如今擁有集生態、運動、休閑於一體的高品質海岸景觀帶,孕育出環東浪漫線這一璀璨“明珠”。

  今年初,同安灣入選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成為同安區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注腳。數據顯示,同安灣2個國控點位海水水質去年均達到二類,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分別下降至0.225毫克/升、0.021毫克/升。

  河海相依,優良海灣水質直接印証同安流域生態治理成果。作為同安母親河,東西溪三次蟬聯“福建省最幸福河流”稱號,西溪於2024年入選福建省第一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地處西溪上游的隘頭潭國控斷面在今年上半年首次達到100%優質水質。此外,埭頭溪治理經驗入選全國河湖長制典型案例。

  溯溪而上,追溯至東西溪水流源頭,抵達海拔近千米的蓮花鎮軍營村,呼吸一口純淨的空氣,便知同安生態底色。1986年和1997年,習近平同志兩次來到軍營村和白交祠村訪貧問苦,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發展思路,為這兩個邊遠山村的生態建設與脫貧致富指明了方向。如今,這裡是“空氣也能賣錢”的村庄,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台落地於此,軍營村、白交祠村取得編號0001、0002的全國首批農業碳票。

  縱覽全局,一幅從山川之巔到浩瀚海洋的綠色畫卷浮現眼前。同安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同安區已初步構建以“軍營村、白交祠村-東西溪-同安灣”為路徑的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實現治山、治河、治海、治城一體化推進,著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持續為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文/記者 林健華 通訊員 鄭素描 劉芸輝 圖/通訊員 夏海濱)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