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市翔安區司法局內厝司法所:以法為基、以愛為橋  書寫社區矯正暖心答卷

2025年10月17日09:53 |
小字號

近年來,廈門市翔安區司法局內厝司法所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秉持“矯其行、正其心、育其人”工作目標,將嚴格監管與人文關懷深度融合,構建起全方位、精細化的社區矯正工作體系,助力社區矯正對象順利回歸社會,為基層和諧穩定筑牢法治根基。

科技賦能精准監管 織密安全防護網

內厝司法所立足轄區村居交錯、人員流動的實際特點,以智慧矯正為抓手構建立體化監管體系。依托社區矯正一體化平台,運用電子定位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對社區矯正對象實施實時動態監控,要求社區矯正對象每日按時完成位置確認,定位設備保持24小時開機狀態。在此基礎上,建立“線上核查+線下走訪”雙重監督制度,採取“不定路線、不打招呼、隨機抽查”方式開展實地查訪,全面掌握社區矯正對象的心理狀態、人際交往與工作情況。

針對不同風險等級社區矯正對象實施差異化管控,創新“紅綠燈”動態評價機制,依據日常表現情況調整適時抽查力度。今年以來,通過信息化預警及時處置未按時完成位置確認等苗頭性問題5起,堅決杜絕脫管失控現象,切實守住監管安全底線。

分類施教靶向發力 筑牢思想轉化牆

“矯正工作既要明法度,更要暖人心。”內厝司法所堅持教育矯治精准化,構建“入矯教育+分類矯治+矯中談話+解矯引導”四階段教育模式。入矯時與社區矯正對象及其親友,講清法律規定,明確監管要求,從源頭樹牢矯正對象的身份意識與法紀意識。針對社區矯正對象文化程度、犯罪類型差異,開展“定制化”教育,分類管理,制定針對性矯正方案﹔聯合村(居)法律顧問推行“點對面”法治幫扶,常態化開展反詐、防醉駕等主題教育,2025年以來圍繞刑法、民法典等開展專題講座9場次。

與矯正中期社區矯正對象進行談心談話,了解社區矯正對象工作、心理、生活等情況,針對心理壓力大的社區矯正對象及時開展心理矯治,如對患有抑郁症社區矯正對象林某秀、存在家庭矛盾社區矯正對象林某杰進行心理疏導,為社區矯正對象順利回歸社會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解矯前給社區矯正對象進行思想“緊弦”教育,破除“解矯即自由”誤區,重申監管規定,助力社區矯正對象順利解矯。

多方聯動精准幫扶 架起回歸連心橋

秉持“嚴管+厚愛”原則,內厝司法所積極構建跨部門幫扶體系,聯合內厝鎮民政、人社等部門及村集體形成幫扶合力。針對社區矯正對象就業難題,建立轄區企業就業幫扶基地,通過崗位推薦方式助力精准就業﹔與鎮社會事務辦對接,積極推送就業信息,組織無業、有意願就業社區矯正對象參加內厝鎮組織的育嬰師、互聯網營銷師等職業技能培訓,助力提升社區矯正對象就業技能。今年以來已多次向無業社區矯正對象推送就業崗位,為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建立“矯調結合”機制,在日常監管中排查矛盾糾紛,成立專項調解小組,如社區矯正對象王某因建房與鄰居存在糾紛,雙方多次爭吵、社區矯正對象張某因好吃懶做,其妻子對其多有抱怨,存在較大家庭矛盾,對此工作人員及時介入,成功化解社區矯正對象家庭糾紛、鄰裡糾紛等,為其安心矯正掃清障礙。

文明實踐融合共建 激活矯正積極性

內厝司法所創新“社區矯正+文明實踐”模式,將矯正工作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組織社區矯正對象參與蓮塘村宋江陣博物館、霞美村殘疾人援助中心、后田村知青館等法治宣傳、衛生清掃等公益活動,今年以來累計開展活動9場次,通過服務社會培養責任意識,實現“以矯助矯、以勞促改”﹔對接交警部門,組織社區矯正對象,化身“紅馬甲”前往內厝鎮政府及內厝中學路口開展“文明崗”“護學崗”交通執勤公益活動,幫助社區矯正對象從“受矯者”向“助人者”轉變,提升社區矯正對象的責任意識。

一位社區矯正對象在參與活動后表示:“通過參加公益活動,不僅讓我用實際行動彌補了過去的過錯,更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身的價值,原來我也能為村居出份力,也能得到他人的認可。這種被需要的感覺,驅散了我心裡的自卑和迷茫,讓我對未來更有信心了。”

近三年來,內厝司法所累計接收社區矯正對象91名,解矯率達100%。下一步,內厝司法所將持續深化社區矯正工作創新,在精細化監管、個性化幫扶上再下功夫,既守住法治底線,更傳遞司法溫度,讓每一位社區矯正對象都能在關愛中重歸正途,為轄區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廈門市翔安區司法局)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