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州讀書月·二十年印記

閱讀,在詩意棲息處

人民網記者 林盈
2025年10月23日09:4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福州自古便有重教傳統,有文儒之鄉的美譽,讀書之風傳衍千年。2006年,福州市文明委發起了福州讀書月活動,開啟“全民閱讀”的福州新篇,也讓書香成為榕城的秋日印記。
    回首二十載書香綿延,福州讀書月已成為福建省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社會文化活動之一。以歷屆“書香人家”“讀書明星”為榜樣,來自千行百業的讀者們在閱讀中感悟人生、追尋歷史、品味當下、展望未來,讓閱讀在有福之州蔚然成風。在第二十屆福州讀書月期間,人民網福建頻道重訪多位讀書明星、書香人家代表,探訪城市閱讀空間,尋覓“書香榕城”。

如果說書是知識和文化的載體,那麼書店這樣的閱讀空間就是讀書者的港灣。福州讀書月二十年之際回首,不難發現,詩意棲息之處,城市閱讀空間經歷一段靜水深流的變革。從“圖書賣場”,到城市文化地標,一個個閱讀空間的變遷,折射出福州城中人文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升級。

這其中,傳統書店的轉型升級最具代表性。在福州鼓樓區東街口,安泰新華圖書城是許多老福州人的共同記憶。

作為靠近三坊七巷的城市“文化窗口”,安泰新華圖書城在近年進行了重裝升級,開辟“閩山閩水物華新”閩版圖書走廊、“濱海鄒魯”海洋題材少兒繪本館、“望海潮”社科文藝區等多個分區。還增設了5G沉浸式新閱讀設施、光影故事屋、VR觀影區和MR體驗區等功能區,常態化開展沉浸式研學、文化沙龍、大型發布會等文化活動,讓福州的“山海風情”觸手可及。

安泰新華圖書城。實習生 鄭舒塵攝

安泰新華圖書城。實習生 鄭舒塵攝

與時代同頻,書城研學團隊以“熱門IP+圖書+益智類活動”為設計理念,自主開發了《哪吒》《長安三萬裡》《哈利波特》等超50場主題研學活動,書中的文化和知識以更生動的形態與讀者“零距離”接觸,受到了許多青少年和家長們的歡迎。

在做好文化陣地方面,新華書店也在持續發力。通過“核心產品+優質服務+特色活動”,開展“屏山悅讀”閱讀服務、福建省總工會“玫瑰書香”女職工主題閱讀活動、榕發地產“榕書薈”研學活動品牌等系列政企合作活動。融入公共文化服務,探索“書店+圖書館”模式,聚焦“服務一老,托舉一少”,推出暑期研學托管班、服務銀齡群體等,展現了國有文化企業的社會擔當。

“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不會改變新華書店‘城市書房’的本色。這些年我們和福州市委文明辦一起,以福州讀書月為契機,推出了大量有文化、有溫度的閱讀活動,為提升城市文化品質、建設書香社會貢獻了一份書店力量。”福州新華書店圖書發行部負責人李蔚說。

福書軒內隨處可見“福”元素。實習生 鄭舒塵攝

福書軒內隨處可見“福”元素。實習生 鄭舒塵攝

不只是老牌書店,越來越多以鮮明定位化身城市地標的新型書店在泛閱讀時代展開探索。福書軒——全國首家以“福文化”為主題的書店就以新奇的文化設計理念,成為不少“文化游”游客的打卡點。

走進福書軒,滿目是“福”。百福門、幸福大道、誦福台、福藝舞台等特色場景不斷強化“福文化”概念。作為一個可以閱讀、購物、餐飲、觀演、學習的綜合性文化體驗空間,福書軒從設計之初就不止於“賣書”,而是探索成為一種城市印記。

開業至今,“書店+”的多元業態融合下,福書軒已打造500多場福文化相關活動,將抽象的“福”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互動的實體體驗,營造全齡友好環境,向市民和游客傳播福文化的內涵和魅力。

藏身於三坊七巷深處的麒麟書局,是新型書店的一種獨特探索——將閱讀與在地文化、生活美學深度融合。

這家隱於傳統街區“旮旯”裡的書店,天生帶著老城的人文氣息。其建筑與庭院的布局、陳列的細節,流露出獨特的審美與溫度。書店不定期舉辦的文學沙龍、新書發布、音樂會等活動,讓人們在此找到一個活潑而溫暖的“精神棲息地”,也成為福州眾多藝文與專業社群的聚集點——可高可低,可遠可近。

麒麟書局一隅。實習生 鄭舒塵攝

麒麟書局一隅。實習生 鄭舒塵攝

“我們希望營造一個元素豐富、舒適放鬆的社會交流空間,更專注於深度閱讀與公共交流。”麒麟書局負責人孫其琪說。她致力於讓空間不僅是書的陳列場所或拍照的背景板,而是真正承載人文氣息、能滿足情緒價值的復合型所在。正因如此,讀者親切地稱這裡為“四不像的烏托邦”。

在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以麒麟書局為代表的獨立書店,通過獨特的空間體驗與情緒氛圍,塑造出一個讓人願意放下碎片化閱讀、重新沉浸於深度思考與面對面交流的“第三空間”。它以更輕盈、更貼近生活的姿態,參與著城市文化的構建,為“書香榕城”注入了另一種柔軟而持久的活力。

閱讀空間的形態,可以是綜合的、精致的,也可以是質朴的。在閩侯縣白沙鎮,白沙灣圖書館用三代人的接力,讓書香在鄉野生根發芽。

白沙鎮圖書館的成立始於林禮興老人的一個朴素心願。當了20多年會計的他不忍看到村民因知識匱乏而吃虧,於是在2011年將自家樓房辟為書屋,自掏腰包購書供村民免費閱讀。創館之初,村民們讀書熱情高漲,“門檻都被踏破了”。為了買到村民真正需要的書籍,林禮興有時會幾度輾轉去城裡,扛著幾大包沉甸甸的書回村上架。

2014年林禮興離世后,他的兒子林岳鏗接過了這份事業,將藏書從2000冊增至3萬余冊。“我們守護的不僅是一個圖書館,更是一份鄉村文化的火種。”林岳鏗說。

林岳鏗做閱讀分享。受訪者供圖

林岳鏗做閱讀分享。受訪者供圖

果香、花香與書香交融的白沙灣圖書館,對村民們來說已不只是一個看書的場所。它是“知識糧倉”,讓村民在遇到病虫害等難題時,能找到防治辦法,增產增收﹔它是孩子們的“四點半學校”,用書香浸潤童年。

如今,白沙灣圖書館以馬坑村為原點,通過持續開展公益文化活動,將書香輻射至更廣闊的地區,周邊村落的村民也常慕名前來借閱、看書。白沙灣圖書館已在閩侯縣甘蔗、白沙、大湖等地設立7個全民閱讀共建推廣基地,鄉村文化“加油站”遍地開花。

從城市書城,到主題書店,從文藝雅致的獨立書局,到深入鄉村的公益圖書館,在今天的福州,一個個閱讀空間,作為城市的文化符號、美學空間,滋養精神世界、連接社區情感、提升公眾審美,構成城市文明的土壤。閱讀空間的蝶變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日益豐富的閱讀地圖是福州城市文化活力與人文溫度的証明。(實習生鄭舒塵參與採寫)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