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連江古村,靠“古韻”與“美味”出圈了
當古厝的飛檐翹角遇見仙人掌的蓬勃生機,當青石板路串起紅色記憶與裊裊炊煙……福州市連江縣東湖鎮岩下村這座在歲月中“優雅轉身”的傳統村落,正以其獨特的融合之美靜候更多人來訪,讀懂它的美。

岩下村留耕堂
岩下,歷史上隸屬名聞鄉賢義裡。岩下之名,源於王審知入閩后,其中一支王氏族人來此,見這裡四面環山、石頭又多,遂筑茅岩下,繁衍生息,聚成村落。因村落建在山下山、石,即岩字也,故取名“岩下”。岩下村歷史文化深厚,是福建省級定點革命老區基點村、福建省傳統村落,村內留耕堂、舉人厝、敦厝被列為連江歷史建筑。
秋日晴朗,踏入岩下村“鎮村之寶”——留耕堂,迎面是氣勢恢宏的門樓,精美的木雕窗櫺在陽光下泛著溫潤光澤。走進內部,龍躍門、美人靠、書院擋牆、門窗木雕、石臼石磨依次入眼,共同構筑出一個充滿歷史溫度的古厝。
據記載,留耕堂由王光天、王光祖兄弟於1766年合力修建,為土木雙層結構,三座相連,坐東北朝西南。整座建筑佔地達138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380平方米,在清末被譽為著名的“十二扇(門)大宅”,是連江縣現存建筑面積最大的清朝古民居。其名“留耕”,取自“官家不如農家好,早去暮歸轉回家”之意,寄托著先人不忘農耕本心、歸家守靜的淳朴願望。

留耕堂內的房間改造為知青文化展示館
然而,歲月流轉,這座曾經輝煌的大宅也曾一度走向衰敗,門庭冷落。“為了讓留耕堂重獲新生,從2000年起,村民和鄉賢群策群力,多次集資修繕。”岩下村原村委主任王細珠回憶道,“從最初清理堆積多年的禽畜糞便,到籌集60萬元解決漏水、白蟻和結構老化等致命問題,再到修復瀕臨倒塌的房間、改造電網,我們花了20多年的時間。”
修繕的是建筑,喚醒的卻是記憶。隨著留耕堂主體結構的穩固,岩下村豐厚的人文底蘊也找到了最佳的承載空間。岩下村是連江重要知青點,先后有80余名知青在此上山下鄉,同時,這裡也承載著歷史悠久的青紅酒文化。“去年我們又籌集了45萬元,將留耕堂內倒塌的房間改造為岩下村歷史文化展館、知青文化展示館以及青紅酒展示館,更好地向大家展示岩下村的故事。”王細珠說。

留耕堂迎來研學游隊伍
如今,留耕堂不僅是岩下村的文化地標,更成為重要的研學基地,自修繕開放以來已吸引大量游客與學生前來,在一磚一瓦間觸摸歷史的溫度。
走出留耕堂,岩下村的魅力仍在延展。這個古老的村庄,正以多元的文化與產業為筆,繪制出一幅生動的鄉村振興畫卷。

村道旁種著仙人掌
村道旁,一片片仙人掌郁郁蔥蔥,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為突破傳統農業收入不穩的瓶頸,岩下村積極探索“一村一品”發展路徑,引進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種植項目,打造出集種植與觀光於一體的產業園區。
據了解,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原產於墨西哥,1997年由我國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中心引進。這看似尋常的仙人掌,在岩下村卻被點化成真正的“寶藏植物”。它不僅可觀賞、可食用,更被深度開發為飲品、魚丸等特色產品,更重要的是,這一產業為村民創造了“不離鄉、不離土”的就業機會——農閑時節,許多村民通過參與仙人掌的種植養護,實現了在家門口增收。

連江縣將系統整合人文資源,打造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除此之外,岩下村還蘊藏著農耕記憶、紅色故事與自然風光等多重資源。“下一步,我們將系統整合這些人文資源,以古厝為骨架,以歷史與紅色文化為靈魂,打造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岩下村村委副主任王義平表示,他們希望讓游客不僅看到風景,更能聽見故事、記住鄉愁,讓文化真正反哺鄉村。

村民在樹下閑坐
沿青石板路往村中走去,兩旁屋舍整齊,道路潔淨安寧。秋日午后,村民們三三兩兩聚在樹下,沐著暖陽,閑話家常,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生活圖景。(文/圖 林巧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