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同心解紛·法潤僑英”  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

2025年10月23日17:12 |
小字號

廈門市集美區司法局僑英司法所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攜手多方力量開展矛盾糾紛化解工作,設立省市區三級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整合政協委員的專業資源與社會影響力,構建“基層調解+政協智囊”協同解紛模式﹔攜手人大代表參與解紛,發揮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扎根人民的優勢,增強調解親和力和公信力﹔與拘留所攜手共建,深化“所所”拘調聯動,加強在人民調解、信息預警、業務培訓等方面合作,既協力化解矛盾糾紛,又助力被拘留人員的心理疏導與行為矯正,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積極意義。

政協委員參與化解糾紛,獲群眾贈送錦旗。

政協委員參與化解糾紛,獲群眾贈送錦旗。

“太謝謝了,你們比我們自己還要上心!”近日,廈門某建筑公司給廈門市集美區司法局僑英司法所送上一面錦旗,感謝調解員幫忙卸下糾紛“包袱”,讓項目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僑英街道是集美中央活力區的重要承載地,伴隨城區發展,各類矛盾接踵而至。作為基層治理的前沿觸角,近年來,僑英司法所深度融入社會治理,創新探索“同心解紛·法潤僑英”品牌,讓大量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解決在當地,為轄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安全穩定的環境。

精神引領:調解員有了指路明燈

“為了7年前的試用期工資引發糾紛,要不要盡力去調解?”在一次交流會上,僑英司法所調解員針對此話題展開討論。今年6月,林山(化名)找到僑英司法所,稱7年前有份試用期工資沒結清,希望司法所出面幫忙調解。“群眾提出需要,我們就要回應。”會上,大家達成一致共識。

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對於當事人來說卻是無法打開的心結。如何做好調解這一群眾工作?僑英司法所“就地取材”,從嘉庚文化、誠毅精神中汲取力量。

“調解員需要以誠待人、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處理矛盾糾紛﹔要讓矛盾雙方坐下談,應對心理拉鋸,這需要調解員有堅毅的處事品格。”僑英司法所所長吳晨媛表示。

在僑英司法所的調解室,當事人送來的一面面錦旗,就是“誠毅”的真實寫照。吳晨媛講述其中一面錦旗背后的故事。

工程建設不合格,影響項目交付,發包方因單方面解除合同,被施工方告上法庭。當發包方負責人找到僑英司法所時,這起糾紛案件已經在法院立案。“工程還要繼續,我們實在沒有精力去應訴。”心力交瘁的發包方負責人希望能以協商的方式,盡快處理這起糾紛。僑英司法所調解員征得施工方同意后,與法院對接,法院將該起糾紛委托調解。糾紛快速推進到調解程序。

這起案件復雜,涉及金額300萬以上,合同附件多達14項,在組織現場調解前,調解員通過細讀材料,聯系雙方當事人進行調查,掌握案件的背景和雙方的訴求,並組織兩場現場調解,形成糾紛解決的大致框架:在平衡雙方利益的基礎上,推動合約解除。

“對於當事人的合法訴求,我們會不偏不倚地支持﹔但對於不合規、不合法的內容,我們也會明確指出,並做好釋法說理工作。”吳晨媛表示。“這起案件中,發包方對於驗收不合格的情況,設置200萬元違約金。法律規定,違約金不能超過合同總金額的30%。”在調解員的釋法說理下,施工方認識到這一問題,把違約金下調到雙方都認可的數目。調解員還通過微信、電話,一步步跟蹤,推動調解協議的落實和履行。

“群眾的獲得感就是我們的成就感。”在每次的內部復盤會議中,聊到近期化解的成功案例,調解員們的喜悅之情總是溢於言表。

同心為徑:多方攜手吹響協奏曲

矛盾糾紛折射的是社會治理問題。為更好化解糾紛,實現糾紛源頭治理,僑英司法所探索建立“同心解紛”品牌,攜手拘留所、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繪就解紛“同心圓”,推動矛盾糾紛案結事了。

廈門市第一、二拘留所都在僑英街道轄區,談起與拘留所開展“同心解紛”的初衷,吳晨媛介紹,很多拘留的案件是因矛盾糾紛而起,“建立聯動機制后,雙方互通信息,及時預警,並共同參與到糾紛化解中。”

吳晨媛談起發生在最近的一起案例。該案中,丈夫毆打妻子被行政拘留,民警聯系僑英司法所共同化解這個家庭矛盾。調解員抓住女兒生日的這個時機,讓妻子帶著孩子,一起到拘留所陪丈夫過生日。“生日營造了溫暖的氛圍,借此讓雙方打開心扉,說出各自的心結。”吳晨媛說。在調解員的主持和協調下,兩個人回憶起過去的甜蜜。丈夫承諾以后會少喝酒,注意說話的方式,最終夫妻二人重歸於好。

僑英司法所與拘留所建立信息聯動、矛盾聯處機制,前置調解“觸角”,有利於糾紛后續跟蹤、排雷,為轄區安全穩定筑牢屏障。

“省市區三級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啟動,並為政協委員頒發人民調解員聘書。

“省市區三級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啟動,並為政協委員頒發人民調解員聘書。

同時,僑英司法所還攜手政協委員“同心解紛”。9月25日,“省市區三級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在僑英街道綜治中心啟動,工作室組建了一支涵蓋法律、經濟、建筑、勞動、財稅、教育等多領域的專家型人民調解員隊伍,發揮政協委員參與人民調解專業優勢、界別優勢和橋梁紐帶作用,為預防化解矛盾提供新渠道。

葉志琳是集美區政協委員,同時也是福建信實(集美)律師事務所律師。近日,葉志琳發揮律師專業優勢,協助僑英司法所成功化解一起歷時半年的裝修工程款糾紛。“葉律師參與到案件調解中,雙方當事人非常期待。”調解員介紹,專家型調解員是調解工作的“新變量”,對於急案、難案的化解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此外,僑英司法所還探索攜手人大代表“同心解紛”,邀請轄區調解經驗豐富的人大代表駐點,發揮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扎根人民的優勢,按需參與到人民調解工作中,拉近與當事人的距離,增強調解親和力和公信力。

平安作錨:矛盾糾紛一線化解

如今,僑英街道大部分的矛盾糾紛都在社區層面化解,實現“微事不出網格,小事不出村居”。

今年4月,一對兄弟因幼兒園管理問題發生多次爭吵。調解中,事情的來龍去脈逐漸明晰:哥哥大陳擁有幼兒園70%的產權,並負責運營和管理﹔弟弟小陳擁有30%的產權,不參與管理。“兄弟倆因為隨意進出幼兒園等問題多次爭吵報警。”社區把該線索上報僑英街道,“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僑英司法所迅速介入,參與到這起矛盾糾紛的化解中。

調解中,除多次通過電話、微信溝通以外,僑英司法所還聯合派出所、社區等單位進行兩次現場調解。“兄弟倆情緒都積壓很久,當面溝通可以宣泄出來。”,調解給兄弟倆提供了對話的平台。

第一次現場調解從中午持續到晚上,時間、精力的消耗,反復考驗著調解員的專業度和耐心。“好不容易‘磨’出來的協議,弟弟卻不肯簽字。”眼看著多方努力要付之東流,調解員又迅速調整,組織“背靠背”調解,詢問背后的原因。原來,弟弟是對一些字眼不滿意,通過微調,最終形成一份兄弟倆都認可的調解協議。案結事了后,弟弟向僑英司法所送上一面錦旗。

僑英司法所調解員正在調解一起亡人事故糾紛。

僑英司法所調解員正在調解一起亡人事故糾紛。

近年來,僑英司法所圍繞“維護和諧穩定,厚植法治精神”這個目標,織就一張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網絡。吸納多方調解資源,加強與各部門的聯動協作,定期開展培訓學習,在源頭預防、聯動協作、排查化解這三方面重點發力,並依托街道綜治中心,團結各單位共同想點子、破難題,延伸矛盾糾紛排查觸角,建立健全街道、社區兩級調解委員會,拓寬矛盾糾紛化解的多種渠道,推動矛盾吸附在當地、糾紛化解在萌芽、問題解決在基層。(文/余晶 圖/廈門市集美區司法局)

(責編:楊帆、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