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福建两会特别报道·书记市长百人谈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用准“指挥棒” 让武夷山水“点绿成金”

陈欢欢、兰志飞

2020年01月15日19:13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兰志飞摄

“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绿色是南平自带的底色,生态是南平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南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福建省委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战略部署,明晰了“选产业、补短板、延链条、强保障”的思路,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融”之路。

一边要赶经济,一边又要护生态,知易行难。南平是怎么做到“绿山青山变金山银山”的?今年福建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南平“点绿成金”的富民强市创新实践。

走定“绿色发展路子” 树牢“绿色政绩观”

确定绿色发展路子后,首先摆在南平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就是如何选产业。

袁毅介绍,南平的做法是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从选准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产业入手,梳理确定重点发展培育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产业。

同时,南平市出台了配套支持政策,并制定相应行动纲要和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些产业不仅不会对绿水青山带来影响,而且这些产业发展好了,对保护绿水青山更有利。”袁毅信心满满地说。

此外,南平市在政绩考核上,打了“预防针”,不考核GDP,考核GEP。

袁毅表示:“要引导干部由注重总量、增速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发挥绿色‘指挥棒’作用,让绿色政绩观深入人心。”

对此,南平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有机衔接起来,把生态系统价值核算(GEP)、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试点成果运用好,走出具有南平特色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9年,南平七大绿色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6.1%。

激活“沉睡山水” 释放发展潜能

南平地处闽北,是福建省的绿色屏障,如何激活沉睡的山水林田湖草茶等要素,释放发展潜能?

袁毅表示,在全国首创提出建设“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南平实现了“青山变金山”的生态产品价值路径。

武夷山的茶业、延平的乳业、光泽的鸡业……在福建省是颇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但还有很多好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为解决“好产品如何卖出好价钱”的问题,南平市与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开展战略合作,从农产品入手,统一实行“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宣传推介、营销运作”,打响“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

2018年7月,在南平“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上,授权了11个大类、34个小类,有33家企业首批使用“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建设倒逼品质提升、促进溢价升值,让好山好水既可以生产出好产品,又可以卖出好价钱。”袁毅说。

南平市山峦叠翠、溪流纵横,有大小河流700多条,如何利用“山水之美”创造价值?

袁毅分析说,南平提出“生态银行”建设,旨在解决“资源变资产变资本”问题,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和集中式输出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形成了顺昌“森林生态银行”、武夷山五夫“文化生态银行”等多种运作模式,被国家自然资源部定为部级试点。

同时,南平启动“水美经济”建设,将水流域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城市经营、全域旅游、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结合起来,推动向“水美乡村”、“全域水美”延伸,创新“商、居、文、体、游”一体的水岸经济模式。形成长期持续有效投资拉动的同时,打造了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了新经济新动能。

发挥“绿色”优势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

南平也是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过去有5个县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现在基本都“摘帽”,实现全部脱贫。

近些年,南平市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充分利用“绿色”优势脱贫攻坚。

袁毅介绍,一方面,抓产业,着力强化支撑。南平因村制宜选准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五个一百”示范带动工程,开展“千企帮千村”和“民企带村”活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把贫困户组织到产业链上,让贫困户获得可持续、长期稳定的收入。

另一方面,建机制,着力稳定脱贫。针对因病返贫占比大等情况,建立健全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救助兜底、结对帮扶等机制,实现真脱贫、不返贫。比如,拓展延伸“高位嫁接”理念,在全市推行“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机制,推动市、县机关支部与全市1635个村开展结对共建,真正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将脱贫奔小康落到实处。

 

点击进入2020福建两会专题

(责编:吴舟、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