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若干措施》

2020年05月21日07:27  来源:福建日报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若干措施》,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若干措施》公布如下: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要求,确保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取得明显实效,结合福建省实际,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一、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1.不断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使“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在内心深处扎根铸魂。

  2.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入查找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存在的政治偏差,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坚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3.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把重要论述选编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重点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必修课程,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二、坚决纠治形式主义老问题和新表现

  4.深化治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维护群众利益中的形式主义问题。紧盯只表态不落实、不担当不作为、不敬畏不在乎、空泛表态、敷衍塞责、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等问题,加大整治问责力度,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5.坚决纠治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防止多头重复向基层派任务要表格、执行政策“一刀切”等机械式做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

  6.精准施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持露头就打,防止和克服扶贫开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三、严防文山会海反弹回潮

  7.落实精文减会目标。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强化精文减会的刚性约束,确保2020年文件会议比2019年只减不增。

  8.实施动态监测。对各地各部门发文开会情况实行月汇总、季统筹、年对账,对出现反弹苗头的及时预警、纠正偏差。

  9.严格控制发文数量。科学制定年度发文计划并分解。属同一主题、同类事项的或同一部门、同类工作的,要加强统筹,合并发文,不得分别或连续发文。

  10.进一步规范发文。中央文件没有明确要求制发配套文件的,一般不制发配套文件。弘扬“短实新”优良文风,进一步严格落实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综合报告一般不超过5000字、专项报告一般不超过3000字等规定。

  11.切实精减报文报表数量。大力整治基层填报报表多、指标繁、频次高问题,推动同一单位内部和相关单位之间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多头重复填报。

  12.提高会议实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防止议而不决、反复开会。不搞泛泛表态,防止会议搞成工作汇报。创新会议方式,能开视频会议的,不集中开会;能小范围开会解决的,不大范围开会;可以通过现场调研解决问题的,不召集专题会议研究。

  13.对照基层减负工作负面清单开展自查自纠。对在发文开会方面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现象,以红头改白头、正式改便函发文,同一议题会议层层重复开、明减实不减的,及时督促纠正。

  四、进一步提高督查检查考核质效

  14.严格计划管理和备案管理。突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从严治党等重要督查。强化对年度计划的监督执行。

  15.强化暗访随机查。坚持多察“实绩”、少看“痕迹”,通过平时工作、群众反映举报和现代化信息手段等多渠道掌握问题线索后,直接到基层一线进行暗访核查,切实提高督查精准度。运用“互联网+督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让数据多“跑腿”,让干部群众少“跑路”。

  16.落实“五不两直”。做到督查检查考核不专门布置、不事先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客观真实情况。

  17.坚持“九不得”工作要求。除必要的约谈、询问或反馈外,不得与当地领导干部进行与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无实质关系的见面;不得召开10人以上的座谈会;不得随意要求各地填表格、报材料;不得轮番到同一市、县或企业、学校等单位督查;不得随意对各地工作下结论、提要求;不得让各地陪同;不得安排与督查主题无关的其他活动;不得以迎检名义层层组织各种自查督查;不得以迎检名义印制文件资料汇编或制作宣传片。

  18.帮助基层解决问题。更多地从上级机关部门层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坚持省市县乡上下联动整改,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开展督查问效,严防无效督查。

  19.实行清单管理。对清理后保留的“一票否决”、签订责任状事项和城市评选评比表彰的创建活动,严格实行清单管理。除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和省政府明确规定的事项外,各地各部门一律不得擅自设立“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

  五、切实解决出现在企业、学校、医院、科研单位的形式主义问题

  20.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得多头、频繁要求企业报送数据、报表和材料,不得随意要求企业参加部门召开的会议。对企业要求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拿出有效解决办法,按时限向企业反馈办理情况。

  21.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党委和政府部门开展的维护稳定、防灾减灾、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和文明、卫生评选活动,确需学校参与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坚决杜绝强制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

  22.大幅减少对医院的现场督查检查考核。对医院督查检查考核主要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尽量减少现场督查,让医院及医务人员集中精力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23.进一步落实科研院所自主权。科学确定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和权利责任边界,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评价考核等方面充分放权,把自主权政策落实到科研一线。

  六、提高调查研究实效

  24.加强调查研究统筹。统筹安排领导下基层调研,避免同一时间到同一个市县扎堆调研。原则上一个设区市一周只安排一次省领导调研。

  25.增强调查研究实效。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多开展随机调研、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多的地方调研。各地各部门不能提前“踩点”、打“前站”,不得对干部群众的座谈发言提前审稿、演练和“把关”。

  26.坚决克服不接地气的“空中政策”和相互打架的“本位政策”。制定政策要全面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加强分析研判,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政策执行中要注意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了解具体落实情况,适时调整完善。

  七、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27.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考验中考察识别干部,真正把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28.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落实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诬告陷害行为有关规定,精准审慎实施谈话、函询和问责。对近年来被问责和受处分干部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梳理,积极稳妥使用影响期满、表现突出的干部。

  29.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落实好干部带薪休假、津补贴、职务职级等待遇保障制度。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强化工作激励。

  30.加强榜样引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用好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长汀宁化长征出发地等红色资源,发挥好焦裕禄、谷文昌、廖俊波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

  八、深化基层治理改革

  31.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快制定赋权清单,理顺省市县乡在基层治理中的权责关系,扩大乡镇(街道)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

  32.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建立健全责任清单,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

  33.加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构建基层智慧治理体系,打通地区、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应急管理水平。

  九、传导压实工作责任

  34.强化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抓好本级带下级。深化省委“三四八”贯彻落实机制,发挥各级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各地各部门的督促指导,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

  35.推动政治监督和政治督查常态化、长效化。将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巡视巡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党委督查、干部考察考核、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年度述职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政治监督和政治督查,深入查找剖析,督促整改落实。

  36.加强舆论宣传。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畅通举报渠道,通报曝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案例。总结宣传推广一批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真抓实干的好经验好典型,进一步在全省营造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责编:吴舟、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