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巾帼力量”系列访谈——

返乡创业女大学生带领群众走向致富路

【查看原图】
福州市连江县江南乡梅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燕金和龙岩市上杭县中都镇军联村新型职业农民、上杭县聚胜家庭农场场长、龙岩市新农人协会会长梁永英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人民网 王铣摄
福州市连江县江南乡梅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燕金和龙岩市上杭县中都镇军联村新型职业农民、上杭县聚胜家庭农场场长、龙岩市新农人协会会长梁永英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人民网 王铣摄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2021年03月05日09:00

【编者按】

“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们艰苦奋斗,不计名利,越是艰难越向前。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和人民网福建频道共同推出系列访谈“乡村振兴 巾帼力量”。

亮巾帼风采,抒豪情壮志。今天做客人民网福建演播室的嘉宾是龙岩市上杭县中都镇军联村新型职业农民、上杭县聚胜家庭农场场长、龙岩市新农人协会会长梁永英;福州市连江县江南乡梅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燕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由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和人民网福建频道共同推出的“乡村振兴 巾帼力量”系列访谈,我是人民网的主持人郑窈。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宾有两位,分别是龙岩市上杭县中都镇军联村新型职业农民、上杭县聚胜家庭农场场长、龙岩市新农人协会会长梁永英。

梁永英: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另一位嘉宾是福州市连江县江南乡梅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燕金。

陈燕金: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一位是新型职业农民,一位是村支书,两位都是80后。她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是返乡助农的大学生。梁场长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这是一所法学专业排名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名校,为什么没有留在上海,而回到上杭,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梁永英:我毕业后离开上海,在福州工作了五年,逢年过节都有回去,对家乡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我发现在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的今天,曾经的“鱼米之乡”依然还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家乡的特产无品牌、无销售。随着三农政策越来越好,自己对农业也比较感兴趣,就想着是不是可以回家乡做点什么,所以2011年底就辞职回去了。要在农村做点事,肯定要有新意、有创新,至少不能让人家觉得农业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劳苦形象。我们通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水稻。又通过给农民服务,做自己的加工厂,让我们的大米获得了绿色食品的认证,这样一步一步把我们的大米做出品牌来。把农业做好不容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育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农民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增强自己的本领,反哺到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经营中来。

主持人:陈书记肯定也是感同身受,听说您当时放弃了出国定居的机会,选择回到村里,是什么让您下了这样的决心?

陈燕金:其实我从小到大一直有这种想法。因为在我小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做“好女不嫁梅洋岭”,这句话道出了当时梅洋人的无限辛酸,从那时起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让梅洋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家乡梅洋成为人人羡慕、向往的地方。在我看来,村支书是一个家庭的大家长,是一个村居的掌舵人,也是连接党的好政策和群众美好生活的纽带。

主持人:其实农村要发展经济,农业生产是基础。两位都是女性,又都是大学生,应该可以说是“农业小白”。那么回到村里,是不是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梁永英:中都素有“鱼米之乡”和“福建抛秧第一乡”的美誉。是国家、省、市商品粮生产基地、国立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稻基地,非常适合发展粮食生产,种出来的大米非常好吃。我们创业之初是有很多困难的,一是没有经验,种什么?怎么种?人员怎么安排?要做成什么样农业?怎么实现?各方面都要考虑。尤其在土地流转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规模种植的先例,我们是一家一户和农户协商,留在家里的村民还是比较惜地的,自己要种一些口粮,所以集中连片流转很难。中间有农户的地,在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的时候都会有影响。二是资金问题,算是老生常谈了,农业真的是投入大,周期长,从返乡初期到现在,我们都一直在投入中。

陈燕金:我2009年回到村居工作时,梅洋刚刚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后又被列入福州市级贫困村,当时的梅洋村基础设施极不完善,通往县城的环山凤梅公路还是修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路,不仅狭窄而且在经过多次台风、水毁侵袭后已破损不堪,进出村庄都存在安全隐患,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劳动力的严重流失,村里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谋生,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乡村产业基本都归零了,村庄发展到底该从哪着手,到底要走哪条道路,这些问题就像一团团迷雾让人看不清方向。

主持人:应该说两位刚回到村里的时候面临的是重重困难,但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面对这些困难,两位都想出了什么招?

梁永英:农业的出路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还在于科技进步。我们通过以农业专家团队、科技特派员为技术支撑,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应用于水稻生产。2014年我们采购了第一套烘干机和植保无人机,当年种植的180亩水稻,病虫害防控得非常好,我们农村孩子小时候农忙最怕晒谷子,有了烘干机就不用愁天晴还是下雨,白天还是黑夜。那年不仅很快烘干好自己100来吨的谷子,还能帮其他村民的稻谷一起烘干,现在想起来我还是非常激动,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做得更有信心了。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到2015年我们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亩地还可以节本增收120多元。我们也鼓励周边村民一起发展规模种植,给他们提供各种技术服务。我们还通过水稻田间学校给周边农户传授经验和技术,让培训贯穿到每一个生产季节。这几年农业政策越来越好,我们上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我们通过订单模式,建立了万亩原粮基地,为我们建设优质大米品牌打下了基础。

陈燕金:一是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助力家乡建设。积极探索“党建带侨建”“党建带妇建”的模式,发挥侨乡优势,通过成立村归国华侨联合会和村慈善基金会、建立村微信群、定期召开党侨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动员侨胞、乡贤为家乡建设捐资献策,并在他们的支持下顺利实现了通村凤梅公路的拓宽改造。通过发现和挖掘基层妇女身上的潜力,带领她们从家庭主妇变身为乡村创业合伙人和家乡振兴治理者,为家乡建设提供志愿服务,经营家乡旅游伴手礼和特色民宿,填补乡村产业空白。二是以绿水青山为底色,凸显梅花文化的特色,选定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路线。通过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巧借“幸福家园”“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等多个项目的东风,逐步完善通村凤梅公路、村内道路、污水处理设施等村级基础设施和游客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梅园、梅林花海等特色景点。同时,以梅为媒,相继推出古琴唱梅、书画写梅、光影摄梅等不同主题的“梅花文化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主持人:其实两位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仅自己要发展,还要带动大家一起发展。比如说梁场长从种粮大户,发展到家庭农场主,还创办了龙岩市新农人协会;陈书记要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在这个创业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件事或者哪个项目是让你们特别有成就感呢?

梁永英:粮食安全不能脱离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我一直想做生态农业,这几年也通过耕地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新品种引进、全基质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和紫云英轮作方式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等示范试验。在保护耕地的同时,通过无人机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融合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率先试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今年全县推进,农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此外,还积极探索粮食安全生产“全程不落地”技术模式,保障粮食绿色生产,2019年我们的大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应该说粮食生产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符合我们做农业的初衷。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农场能得以发展,除了各级政府的支持,还有就是我们村民的支持,我们也尽力帮扶村民一起发展农业生产,每年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通过吸纳贫困户劳动力,提供种子、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培训、优先保底回收稻谷等方式进行帮扶。

陈燕金:让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有两件,一是梅洋村在2017年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我们通过推行“支部+合作社+党员+村民”的发展模式,带动村民用土地、资金、劳务入股等多种方式入股分红,并为贫困户注入扶贫基金配股,大力引导、帮扶贫困户生产蜂蜜、梅花酿等多种特色农副产品,并开发成旅游伴手礼,提高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稳定脱贫成效。二是在福州市妇联“姐妹乡伴”公益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带领村里的家庭主妇围绕梅花文化开发了系列乡土创意糕点,注册了梅妍烘焙店,解决了全乡30多位家庭妇女的就业问题,也为梅洋乡村旅游打出了一张亮丽名片,更是点燃了基层妇女干事创业的热情。

主持人:听了你们的故事,我想到这样一句话:勇挑“千钧重担”,敢接“烫手山芋”,无畏“急流险滩”。咱们妇女有力量!那么,现在两位所在的村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陈燕金:梅洋村实现了从市级贫困村到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华丽转身,已成为福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赏梅季村内游人如织,村民回乡创业的热情高涨,梅岭武贤养蜂专业合作社、梅溪农业专业合作社、梅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返乡创业实体相继破土而生。

梁永英:2017年底,我们帮扶的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但是我们还是坚持帮扶,巩固脱贫成果。我们帮扶的郭洪基夫妇,通过流转103亩耕地,连续两年增收10万余元,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

主持人:真是要给你们大大的赞!梁场长获得了“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福建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陈燕金书记也是载誉多多,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福建省妇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女大学生返乡扎根,用青春和文化,书写了动人的巾帼助农篇章。向你们致敬!

梁永英:任何事情最初都是很艰难的,尤其是做农业,要认定目标,坚持走下去,要相信未来。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家乡的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陈燕金:在最接地气的地方,我们仰望星空,踮起脚尖,打开心扉,从容地接近万丈光芒。

主持人:再次感谢二位做客演播室,谢谢你们!

梁永英:谢谢主持人。

陈燕金: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的,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再会。

(叶青卿 兰志飞 郑窈 王铣)

 

“乡村振兴 巾帼力量”系列访谈:

郑月娥:甘做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铺路石

兰爱珍:姐妹手拉手 携手共前行

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 让农民钱袋子更鼓

分享到:
(责编:陈楚楚、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