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水、用情护水、实干兴水 “水美长乐”生态画卷这样绘就
漫步在洞江湖畔,湖面波光粼粼,与两岸生机勃勃的绿植相映成景,市民悠闲地在湖畔散步、骑行,享受着水环境治理带来的生态红利。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福州市长乐区根据自身生态环境特点和自然资源禀赋,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聚焦“水通”“水活”“水清”“水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兴水新格局,厚植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底色。
长安河水清岸绿。营前街道长安村供图
全民参与 惜水节水成风尚
在位于古槐镇雪美现代农业种苗繁育中心的智能化温控钢架大棚内,温湿度监测设备、灌溉系统、传感器等将大棚“全副武装”,工作人员只要通过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就能实现科学种植、科学管理。
“过去农业浇水全凭经验和感觉,水消耗量大,产量还不高。”雪美农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长乐区积极推广喷灌、管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打造节水型农业。如今,农田实现了水肥一体化,能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自动完成喷灌、滴灌,这不仅保证了蔬菜稳产丰收,也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长乐区始终紧抓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将节水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积极在农业企业、工业企业推广节水工艺,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为契机,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水宣传活动,增强群众节水意识。截至目前,长乐区共有30家节水型企业,36家区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7个区级节水型居民小区,营造了全民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
防治并举 让群众“喝好水”
东区水厂水质提升工程完工,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全力以赴推动福北线给水管道改造及原水管道新建项目建设;
滨海新城空港污水处理厂PPP项目不断刷新施工进度,力争早日投入运营……
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也是最紧迫的民生工程。长乐区把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民生工程真正放在“心上”,端在“手上”,全力保障饮水安全,让群众实现从“喝上水”到“喝好水”。
截至目前,长乐区已建成3座大型污水处理厂、2座乡镇污水处理站、59个农村污水处理站点,建成污水管网总长度约2435公里,配套113座污水提升泵站,2023年前3个季度日处理量约为14.23万吨;全区入河、入海排口已基本完成溯源工作,完成入河口整治3437个,入海口整治139个。
水质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闽江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100%;炎山水源水质、6个“千吨万人”和16个千人以上农村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稳中有升,全省排名第9,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上半年河湖制工作考核均位列福州市第一名。
完善体系 护河爱水常态化
近日,位于营前街道长限村段的长限生态补水泵站智慧控制中心和办公楼落成封顶,两处建筑分布在水清岸绿的上、下洞江西侧,相得益彰,一座现代化水利枢纽控制工程呼之欲出。
作为长乐重点民生水利项目,长限生态补水泵站瞄准建设长乐水利工程新地标的目标,通过现代化的水利枢纽控制工程进行调节,实现上、下洞江两大水系的水流量互补,改善洞江与南北洋片区水生态环境,提升沿线群众宜居水平。
长限生态补水泵站是“水美长乐”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长乐区共谋划生成“水美长乐”项目59个,总投资约177亿元。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提升长乐区域水治理能力、水安全保障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可靠的水利保障。
为巩固发展成果、提升河湖环境,长乐区还不断创新河湖长制长效管理机制,设19个区、乡两级河长制办公室,共有河湖长231名、河道专管员83名,持续开展“河长日”暨“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建设35条示范河道、16个河长制主题公园。
此外,长乐区创新“河长+纪委监委、公检法”等联动机制,建立“河湖长制+乡村振兴”融合模式,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各项考评,并创新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畅通上下游乡镇水质双向补偿通道,通过奖好水罚差水,推动各乡镇(街道)管水治水工作走深走实。
“今后,我们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的幸福河湖,赋予这座绿城更多色彩。”长乐区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余少林 宋亦敏 通讯员 王圣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