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电商平台“薅羊毛”?福州市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惩治网络犯罪
直播带货、新人返利、个性化引流……网络营销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几只伸向电商的“黑手”也引起了检察官们的注意:不法分子利用商家急于拓展客源、维护信用评价的心理,“薅羊毛”非法牟利。为此,福州市检察机关结合“检察护企·闽都行”专项行动,迅速查找履职切入点,着力维护网络空间正常交易秩序。2024年以来,福州市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涉网络犯罪965件1644人。
买卖个人信息搞“刷单诈骗”
从线下门店转型线上的李先生近几年尝到了网络经济带来的甜头。为继续扩大业务,李先生与某广告公司签订合同,约定以完成广告点击的用户量计算推广费。
为降低运营成本,该广告公司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刷流量设备,通过模拟真人登录地址、机型和操作行为,批量开展广告点击作业。广告点击量是上去了,但李先生网店的客流量并未明显提升,这让李先生很困惑。
2023年8月,李先生网店的技术人员发现多条广告流量畸高,但用户的阅读时长却为零。李先生怀疑被骗,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推广费花出去了,商品却没得到推广,这对于电商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鼓楼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林汀说。该院在引导侦查过程中,充分比对后台点击数据IP地址、对应账号信息和正常广告的点击间隔,结合相关通联记录,确认了广告公司的“刷单行为”。承办人员继续顺藤摸瓜,发现该广告公司用于广告点击填录的个人信息系非法购买,数量多达3万余条。
目前,骗取的27万元广告推广费已被全部追回。2024年5月,广告公司主要负责人林某等6人,被以合同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罪名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两个月至六个月不等。
注册新人账号搞“返利套现”
“本来想利用平台返利规则挣点零花钱,没想到‘姿势’不对,构成犯罪。”刚落网的邵某提到购买手机号信息套取新人返利一事,后悔不已。
事情要从2021年说起,邵某在浏览某购物平台时,APP界面跳出“邀请新人注册赢好礼”的链接。邵某随即将链接分享至同学群,当日便有两名同学点开链接,在该购物平台注册了账号,邵某因此得到两笔随机返利。
“如果新人一个接一个,那么返现就能一笔接一笔。”带着这样的“致富经”,邵某通过网络搜索加入了多个微信群。几名自称在通信运营商工作的人员每天在群内定时推送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邵某在群里参与“抢号”后,“放号”人员便会提供相应验证码给邵某。邵某便利用这些手机号码及验证码信息注册不同网络平台账号获取返利。直至案发,邵某一共使用2.2万个手机号码及验证码信息,套取新人返利7.8万余元。
“验证码是用于身份核验的安全凭证,一旦泄露,可能会导致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进行网上操作。轻则冒名注册登录,重则进行交易支付,我们要防止个人信息数据成为开启网络犯罪的密钥。”连江县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林志表示,在该院的推动下,县工信局、住建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主动走访、约谈相关通信运营商、房产中介70余家,要求商户签订《个人信息保护承诺书》,严格规范行业内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精挑网购客户搞“监守自盗”
近年来,黄金珠宝等贵金属在网络交易市场占一席之地。黄金珠宝失窃案,竟也与个人信息有关?
福州市晋安区某快递公司在多次收到同一快递站点的客户反馈快递缺件后,立即开展了排查。快递公司安全员说:“我们发现,这些快递件到达晋安区某社区仓库后,当值的仓库管理员均为陈某。我们怀疑是内鬼,就报警了。”
案件很快侦破,仓库管理员陈某利用工作便利了解到寄件人身份、包裹内物品种类以及是否保价等信息,先后8次私自拆开寄件人委托寄送的包裹,窃取黄金吊坠、钻石项链等物品,总共价值70388元。较大额度的快递件丢失,保险公司一般赔偿60%-70%。现实中,卖家为了不影响网店信誉,通常是默默承担买家剩余损失。晋安区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邱晓红表示:“本该是犯罪嫌疑人承担的责任,结果却让卖家吃了‘哑巴亏’。”
晋安区人民检察院梳理剖析物流领域相关类案7件,于2024年6月向涉案快递公司宣告送达检察建议,堵塞制度管理漏洞,督促加强收寄验视,严格从业人员入职查询,从源头上遏制因物流员工监守自盗给寄件商户、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
据了解,以上三起是发生在福州地区较为典型的利用个人信息薅电商“羊毛”案例。福州市人民检察院通过查询分析办案系统,发现非法购买、出售、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引发的网络犯罪手段多样、隐蔽性强,侵犯广大市民个人信息保护安全,影响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对此,福州市检察机关建立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检察衔接协作机制,通过线索移送、同步介入等方式,加强部门联动,打好“刑事检察+公益诉讼”组合拳,提升惩治网络犯罪和个人信息公益保护双重效果。机制实施以来,已成功立案31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7件、民事公益诉讼24件,督促保护个人信息数量8000万余条,4个案例入选“榕城e治理”福州市网络空间治理十佳优秀案例。(黄静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