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厦门网络文化节丨两岸融合第一站·让文化种子在两岸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以前我多次来大陆参演,像个过客。但现在,我感觉自己是厦门的一份子。”2022年,来自台湾的邓佳蓉到厦门从事民乐教育,成为一名打击乐教师,她积极推动台湾民乐团队跨海而来开展文化交流,也和其他教师一起带领孩子们奔赴全国各地交流。
厦门理工学院教师郭肖华参与发起的“中国的月亮——两岸青年学子用影像写诗”活动,让两岸青年学子以影像为画笔,深度挖掘两岸岁月沉淀的文化意象,使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的光影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12月5日晚,在第十三届厦门网络文化节闭幕式上,邓佳蓉与郭肖华一同分享了在厦门这个“两岸融合第一站”以文化为纽带、以融合为使命,让文化的种子在两岸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故事。
谈及在大陆的工作,邓佳蓉回忆,初到厦门,开始接触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中大班的小朋友。面对这些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她一时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入手进行教学,幸运的是在这里得到了好多热心老师的帮忙,很快和孩子们找到了沟通的桥梁和民乐的共鸣。
“我把海沧区委宣传部策划的‘我从对岸来 筑梦海沧中’台胞专访短视频传至网络平台,收获众多台湾同行与友人的盛赞。他们真切感知到大陆的蓬勃发展与沧桑巨变,对我在厦门的工作与生活充满向往。”邓佳蓉说,生于台湾,逐梦厦门,她愿意化身民乐文化的传颂者,将手中的鼓槌递予新一代,使两岸青少年皆能体悟打击乐世界的灵动与魅力。
恰似江河归海,两岸融合汇聚的是同根同源的文化溪流与血浓于水的亲情暖流。
“‘用影像写诗’活动一经推出,便如春风拂过大地,唤起了两岸青年学子的热烈响应。”用影像艺术构筑起两岸心灵相通的郭肖华感慨,海峡两岸虽一水相隔,然文化同根,情感同源。
事实上,郭肖华所在的厦门理工学院在闽台合作的征程中,早已镌刻下深深的足迹——“3+1”“4+0” 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成效斐然,“海峡两岸时尚艺术与传播高峰论坛”“两岸学子48小时短片大赛” 等品牌活动熠熠生辉。
无论是影像艺术的视觉盛宴,或是音乐文化的听觉华章,都能构筑两岸心灵相通的坚固桥梁。邓佳蓉、郭肖华都期待,两岸融合之花越开越盛,越开越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