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清风传家远丨《三尺讲台上的如歌岁月》
近一年来,由福建省纪委监委和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最是清风传家远”——新时代好家风思享汇活动先后走进省内多地,通过“忆人说事”的宣讲方式,分享了多位英模党员的优良家风故事。
家风故事分享【节选】:
“育人先育己。生命虽然有限,但教育事业常青。你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高尚,就选择了与国家休戚与共、血肉相连。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大如天。我想,做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点亮生命的灯火,既是学生的也是自己的。”这是2022年的教师节,人民教育家于漪给广大青年教师写的一封信中所说的。一位青年教师用一封给于漪老师的回信,讲述《三尺讲台上的如歌岁月》。
于漪前辈:您好!我是王晓宁,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师,也是您的忠实粉丝。去年的教师节,您在信中分享了您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让我深受启发。我想通过这封回信,向您表达我对您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作为三代六人全是教师的教育世家,“教师”二字对于您一家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薪火相传的事业、传承不息的家风。20世纪50年代,您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一心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当教师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心中就会升腾起一团火,就会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就能有经久不衰的旺盛内驱力。”您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价值观,自己有“中国魂”才能培养学生的中国心。
教学中坚守“中国的灯火”的您,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要求。1964年,您儿子黄肃过生日时,您送了一本《雷锋日记》。在书的扉页写了这样一段话,“肃儿: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忠于党,永远忠于人民。”后来,您孙女黄音从事教育工作后,您多次跟她讲:“当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顶顶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中国心。”在您的谆谆教诲下,家人都把教育作为事关国家未来的事业,把为国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在生活困难的年代,您经常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自己的儿子却因营养不良体弱多病。退休后,您仍然坚持帮困助学,通过慈善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十几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您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深深影响着、感染着家人。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工作的儿媳史玲玲总是竭尽所能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有一年,她听说系里有个研究生家庭特别困难,连条棉被都没有,晚上常被冻醒。她马上买了一床新被子送到这位学生手里,不仅如此,还把获得先进的奖金全部捐给了困难学生。她说,这些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能够考取研究生很不容易,帮他们渡过困难,可能就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真诚付出获得爱的回报。您的家成了学生们最爱的“大家庭”。从30多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到 7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同志,每年大年初二,家里就会被学生挤得满满的。您常说,这就是您的教师节,这时您就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不求功名利禄,只愿桃李芬芳。大家都知道您是全国有名的教育专家,却不知道您没有任何职称。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恢复职称评定。好几次学校评聘高级教师时,得知名额不多,您都主动让给了年轻教师。2002年,您从一线岗位上退休。不少教育培训机构纷纷以高于您当时收入几十倍的年薪来聘请,您都拒绝了。在您和爱人的示范教育下,勤俭节约、不慕虚荣、不贪名利成为全家的行为准则。您从无职称评定、无众多奖项评判的年代走来,内心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简单、纯粹”。
在福建,也有许多像您一样的“大先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一直把培养年轻人作为事业发展的根基,凡是到医院进修的,谁都可以去观摩他的手术,还可以和他搭台手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兰臻35年如一日,以凤凰“拔毛御风雪,抠眼变神灯”的奉献精神,在三尺讲台上撒播着智慧,也为乡村教育振兴积极奔走。厚爱润心的福州三中校长陈炜从教31年,潜心立德树人,倾心关爱师生,全心推动发展,把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也一样,纯粹得很少有功利之心,有的只有对教育、对学生、对国家的满腔深情。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一名师者,淡泊名利的您燃烧自己的生命,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带出了一批批名师;作为一位母亲,您用言传身教给了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成就了一个教育世家,芬芳着无数桃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