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清风传家远丨《大山深处有人“家”》
近一年来,由福建省纪委监委和福建省妇女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最是清风传家远”——新时代好家风思享汇活动先后走进省内多地,通过“忆人说事”的宣讲方式,分享了多位英模党员的优良家风故事。
家风故事分享【节选】:
年均200多天在外、4万公里的行车里程,记录了“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四海为家、旅途为家、大山为家的生活轨迹。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李保国曾说,他有三个家。一个是常住的,在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的越野车上;一个是永久的,在河北农业大学家属院。这三个家,是李保国的心系群众、扎实苦干的人生动线,更是他的小家大爱、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
哪儿最穷最苦,他就在哪儿安家。
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23岁的李保国和同在河北农大林学院工作的妻子郭素萍,把家搬进了前南峪半山腰黑黢黢的石头房,就此扎根安家,一待就是15年。他们用理论和技术将干旱山地种上了苹果、板栗、核桃等高效经济林,使穷山村成为太行山区一颗璀璨的明珠,获得了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提名奖。
1996年,50年一遇的暴雨重创邢台西部山区,内丘县岗底村的200多亩耕地和村里的厂房设备全被大水冲毁。一片狼藉中,李保国带着郭素萍又把家搬到了这里。岗底富了,李保国又把家搬到了临城县城北的狐子沟,这里是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他带领课题组成员确立开发策略选种了早实薄皮核桃。用了10年时间,使过去的荒岗变成了“摇钱树”,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
那些年,越野车成了李保国流动家。雨靴、草帽、衣服、工具包,空间不大的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中午把后座放平,稍微躺一会儿,缓解一下疲劳。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李保国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上车当司机,下车当劳力。平日里,李保国开车往返奔波在各个帮扶基地,郭素萍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替他接电话、打电话,把药准备好,看着他吃下去。
因为常年奔波,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1998年李保国患上了重度糖尿病。2007年,重度疲劳性冠心病又缠上了他。这之后,李保国带着十多种药,还是照样往山里跑,他去世前的4个多月,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李保国去世后,郭素萍接过了他未竟的事业,继续行走在丈夫奋斗过的田间地头。
和李保国同样无私奉献的,还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八闽楷模”黄秀泉。1986年,黄秀泉从三明农校毕业后,进入沙县良种繁育场,专注于水稻新品种试验工作,为我国水稻新品种审定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10年内黄秀泉换了两个肾,即便并发症缠身,他也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同事说,只要站在田里,根本感觉不到黄秀泉是病人,只有看到他大把大把吃药时,才会想起他换过两次肾。
和李保国同样献身基层的,还有“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孙丽美,她生前是霞浦县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常年奋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她17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一线,夯实基层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用真心真情赢得了群众对她的拥护和支持,被当地群众视为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2021年8月6日,在防抗台风“卢碧”中,孙丽美冲锋在前,不惧危险,不幸被洪水和淤积物卷走,因公殉职,老百姓口中的“阿美书记”定格在44岁。
不管是四处游走的“短工”李保国,还是田野上的“农技铁人”黄秀泉,抑或用生命托举“初心”的孙丽美,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他们永远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记录着他们风尘仆仆的身影,包含着他们一心为民的奉献与深情,见证着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的日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