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八闽e评丨以会计治理为支点,夯实两岸农业合作金融支撑体系

陈剑雄 黄佳怡
2025年04月27日16:57 |
小字号

当下,农业合作不仅承担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更是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构建共同市场的关键突破口。特别在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会计治理与金融支持在农业合作中的协同作用日益凸显,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成为推动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动力。

如何通过农业合作促进两岸人民的福祉、增强彼此认同感与依存度?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农业领域的合作已由传统的贸易与技术交流,拓展至资源共享与信息互动的新阶段。提升两岸农业合作的质量与深度,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成为当前亟需完成的战略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会计治理作为重要的制度保障工具,其桥梁和引导作用日渐突出。通过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加强政策对接与资源整合,会计治理有效提升了农业项目的可评估性和可融资性,成为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投向两岸农业合作的重要支点。当前,会计治理与金融支持正通过协同机制实现深度融合,强化了两岸农业合作的制度互联互通,为构建两岸共同市场夯实了金融和制度基础。

通过完善会计治理体系建设,两岸农业企业能够依托精确、透明的财务数据,对运营状况进行全方位监控,并在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中实现灵活应对与自主调整,确保经营活动符合两岸不同政策框架与市场规则的要求。这种内生式协调与适应能力,正是推动两岸农业合作稳步发展的关键动力。尤其在会计治理与金融支持协同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业企业不仅显著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也有效打通了融资渠道,实现了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与最优化。

以2025年中国建设银行泉州分行银团贷款项目为例,该行牵头组织银团,成功为台资企业在福建投资的绿色有机化工项目发放了12.4亿元的银团贷款。该项目总投资116亿元,预计年产值100亿元,属于近年来台资企业在闽地区最大规模的单体投资项目之一。如此体量的项目融资,离不开企业在会计治理方面的规范建设与动态风险管理。项目启动之初,企业即同步建立了覆盖财务核算、成本归集、预算控制、预警机制等在内的综合性会计制度体系,并实行严格的项目专项账务管理和动态资金流监管,确保了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通过引入独立第三方审计与内部控制审查双重保障,企业显著提升了财务透明度与抗风险能力,为金融机构科学评估与贷款决策提供了坚实支撑。

正是基于这一扎实的会计治理体系,中国建设银行泉州分行得以精准制定“三阶段信贷支持计划”,覆盖建设期、达产初期到稳定运营期,确保了资金供给与项目进度的无缝衔接,同时通过“张富清党员先锋服务队”机制深化银企对接与风险预防。此案例充分展现了在大型复杂项目中,以规范高效的会计治理为支点,如何夯实两岸农业合作的金融支撑体系,并有效提升跨区域投资项目的可持续性与抗风险水平。

与大规模项目依托高复杂度会计治理体系不同,在农业小微企业领域,规范化、标准化的会计治理体系同样发挥着金融支持体系启动的重要支点作用。在农业合作的具体实践中,会计治理既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保障,也是连接政府扶持政策、市场资源与金融“活水”的有效桥梁。

以2025年厦门爱芝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在项目早期便高度重视财务规范建设,全面完善会计记录系统,细化资金流转管理流程,建立起标准化的财务档案与审计机制。通过设置标准会计科目、动态资金监控和引入第三方定期审计,企业确保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与及时,同时提升了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和合规性。尽管融资规模有限,该公司凭借规范透明的会计治理体系,成功通过厦门银行授信审核,获得20万元“台农贷”支持,成为该行授信支持的第100家台农企业。截至2025年4月,厦门银行已累计为近300家台农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贷款金额累计2.1亿元,能够成功获贷的企业普遍具备完善的会计治理和规范的财务记录。通过这一案例可见,扎实的会计治理体系是企业顺利融通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政策扶持的重要保障。

从微观案例观察上升到整体制度层面,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两岸农业合作在推进过程中,亟需同步推动财务标准、会计规则的互认与对接,构建统一、透明、可验证的会计治理标准体系。通过制度化标准建设,不同体量、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合作项目才能获得持续、精准、高效的金融资源支持。良好的会计治理体系能够提升企业内部运作效率,强化项目外部融资能力,同时促进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快两岸农业合作从广度拓展向深度融合、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型进程。

然而,在“财政+金融+产业”多元融合的政策框架下,缺乏系统完善的会计治理支撑,仍然是导致农业合作项目高效转化受阻的重要原因,制度空转、资源浪费、政策效果递减等现象亦时有发生。随着两岸合作不断深化,会计治理在推动制度协同与政策落地中的功能越发重要。尤其在区域治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的背景下,会计治理逐步超越企业内部管理范畴,成为联通政府政策、金融支持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关键制度平台。规范的会计体系为农业企业提供了跨制度、跨文化沟通的通用“语言”,有助于企业在不同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中实现有效对接与灵活适应,打通了政策落地的关键环节,强化了资源要素的精准配置。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农业企业在推进合作项目时常常遭遇政策模糊、市场波动、金融压力等多重挑战,缺乏系统化的风险应对机制。科学完善的会计治理体系通过清晰的财务报表逻辑、标准化的会计科目设置与及时的资金预警机制,为企业建立起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这种治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保障农业合作项目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降低因制度缺陷导致项目失败的风险,显著提升整体成功率与经济效益。可见,会计治理的系统化建设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激发了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潜力,为两岸农业合作领域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与此同时,会计治理也为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了判断企业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提升了政策制定与资源配置的科学性。银行和投资机构在授信审核过程中,高度关注企业是否具备财务透明性和规范性,是否拥有完整的会计档案和清晰的财务逻辑。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获得贷款、补贴或风险投资。2024—2025年,厦门银行龙岩分行针对涉及两岸农业合作的项目设立了专项信贷额度,其中企业是否拥有健全的会计制度成为其核心审核标准之一。完备的会计治理成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争取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的关键凭证,凸显了财务制度建设在资源争夺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两岸农业合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以会计治理为支点,打通制度差异、夯实金融资源配置体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两岸企业在制度环境、市场规则、会计核算标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台资农业企业初入大陆市场时,常因会计科目设置、凭证规范、资产估值逻辑不同而面临适应性挑战。规范、统一的会计治理体系,不仅有助于打破两岸制度壁垒,促进台资农业企业顺利实现本地合规发展,还能在项目合法性评估、信用评级及融资额度获取等方面显著增强企业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

通过细致梳理财务结构、标准化管理流程,两岸农业合作主体能够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财务透明,优化资源配置,夯实金融支持基础,为农业合作项目的高效转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尤其是在农业科技不断升级、两岸农业产业链加速延伸的背景下,会计治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以会计治理为支点,推动两岸农业企业内部运作标准化,既提升了税务合规性与资金使用效率,又通过细化财务责任、固化审批流程、提升透明度,构建了可持续、高效运转的经营框架,从而增强了企业在两岸竞争格局中的立足能力、发展韧性与跨区域合作信任度,成为支撑两岸农业合作纵深推进的重要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要真正以会计治理为支点,系统夯实两岸农业合作的金融支撑体系,还需正视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在部分财政资源有限、专业力量薄弱的地区,两岸农业合作项目的财务治理水平普遍偏低,许多涉台农业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财务信息不规范、会计制度不统一,导致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难以精准落地。针对这一短板,亟需由财政部门牵头,联合审计、金融、高等教育等多方力量,共建覆盖两岸农业合作项目的“农业会计服务协作平台”,通过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统一规范会计标准,开展制度培训、项目审计、政策指导等工作,全面提升基层涉台农业项目的财务治理水平,确保政策执行和金融支撑体系高效运作,打通制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总体来看,以规范透明的会计治理为支点,贯通政府政策引导、金融资源配置与两岸农业企业内部治理,是夯实两岸农业合作金融支撑体系的关键所在。未来,应持续深化两岸财务治理规则的互认与对接,推动建立统一、透明、规范的农业合作会计标准体系,为两岸农业项目创造更加顺畅、高效的合作环境,进一步夯实金融支撑体系,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撑力量。

(陈剑雄,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黄佳怡,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金融支持路径研究》[FJ2024B120]阶段性成果)

(责编:陈遴、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