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何以树人?

这是一个被“数字”改变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来,深入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一部智能手机,一辆网联汽车,一个“学贯古今”的AI助理,信息时代的“新三样”几乎能解决生活中大多数“问题”。
当生成式AI重构产业逻辑,当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人才作为数字大厦的基石,有了全新的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成为时代课题。
近日,记者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数字人才培养”分论坛上,采访了来自高校、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探寻“答案”。
数字人才培养分论坛。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斜杠人才”,一将难求
数智时代,缺什么样的人才?
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荣辉认为,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高端技术人才尤其AI底层技术开发、算法优化等领域的人才,另一种是既懂数字技术又具备经济管理、产业洞察力复合型人才。
这一结论在当天的探讨中成为共识。
懂技术、有高度、能创新的“斜杠人才”为何稀缺?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讲席教授陈松蹊指出,“课没上好”是一个原因。课程设计尚未跟上“融合”大潮,受限于学科壁垒,导致复合人才在教育供给端就出现断层。
多位来自高校的专家教授也结合自身教育经历展开分析:教师队伍没有跟上节奏,课程更新滞后于产业导致供需错位,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导致“纸上谈兵”等多重因素,造成复合型人才短缺的教育痛点。
那么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字人才该如何培养?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孟天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三种层面的培养模式。“高等院校重点培养基础研究型人才,主攻‘0到1’的突破;技术转化型人才,做‘1到10’的产业落地;而‘10到100’的规模化应用,则需要产业应用型人才,这部分还需要靠大面积职业教育,以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来实现。”孟天广以福建为例表示,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数智时代的质变需要兼顾产业创新和规模化应用,从而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沉浸式”熏陶,融合培养“破题”
在一些高校,探索已经开始。
试水AI+教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清华大学为2024级本科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据了解,这一助手会以微信小程序形式,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涵盖智能问答、学业智取自测、选课建议等功能。
课程设计上,清华大学设置了100多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试点课程,推动AI赋能的模块化课程建设。新成立的至善书院,尝试打造文理交叉的特色课程体系,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政策等社会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学等理科学科融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开拓新兴的交叉方向。
无独有偶,首都经贸大学也全面升级了培养方案,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每个首经贸学生至少要学两门人工智能导论课和经贸数字素养的通识课。每个专业开发不少于三门‘AI+’专业的课程。这样就形成了‘通识+专业’一体化数字素养培育机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介绍,该校已有十个数字化转型试点专业,今年年底将完成全部专业100%数字化的转型。
圆桌对话现场。主办方供图
为了让人才培养既接“技术天线”又接“产业地气”,应用端也创新了培养思路。
“我们把全集团大数据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和做经济分析人才整合起来,于是有了中国联通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海锋告诉记者,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现有1100余人,平均年龄31岁,硕博占比49%,技术人才占87%。
“只懂技术不行,得懂行业。”陈海锋以联通的经济运行团队为例介绍,经济学专业的人员和数智技术人员比例达到1:1。“人才融合机制是我们应对产业数字化痛难点的创新。现在我们也尝试把网联场景打开,让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家‘战场练兵’,统筹现场需求和技术实践。”陈海锋说。
需求导向的企业“以战代练”,能有效解决“纸上谈兵”的困境。也有不少企业与院校合作,形成双导师机制,学业导师与实践导师协同,让人才培养避免“瘸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战略规划处负责人聂正标用“把教育链建在产业链上”来概括他所理解的融合培养方式。
基于为国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任务培养复合型、管理型、领军型人才的经验,聂正标认为,应用好产业场景、科研场景、管理场景、应用场景,让人才通过案例和反馈调优训练,从而实现把自己的能力运用在实际中。
科技向善,百年树人
透过对话,记者发现,数智时代,“树人”关窍在融合,政产学研用融合是数字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站在技术的十字路口,所谓“AI+”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图景?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破除“文科无用”的思维藩篱,关注“人”的价值。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提到过一个概念,叫为机器立心,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孟天广指出,“为机器‘立心’的应该是人文社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AI时代的教育要更为重视人文社科,因为它决定着AI发展的内在伦理和价值取向。”
孟天广认为,“文理”的跨界融合在未来将变得稀松平常。算法使用会在迭代中简化,人们会以人文洞察发现社会需求,以学科交叉理解社会规律,再用数字化、编程化思维去探寻解决方案。“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这是终极目标。”孟天广说。
社会治理需要人文思维,“为机器立心”,不仅是个技术目标,也可以将其视作一种哲学宣言。谈及可预测的数智未来,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的关键词是“科技向善”。
“展望未来,数智会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应叠加下,实现优质数字资源的普惠供给,提升服务效能,比如在线教育、政务一网通办等。另一方面,那会是一个‘人类主体性+’的智能社会,人工智能发展中将嵌入鲜明的人文价值基因。”杨永恒预测,在经历“百团大战”和“野蛮生长”之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产业和市场会在大浪淘沙中走向理性和规范。
科技向善如何实现?杨永恒认为,要从技术、机制和网络社会空间等多维层面进行规范,这个过程必须立足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主体性,坚持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未来的教育需要强化技术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形成‘科技伦理-商业道德-社会价值’的平衡和协同。从推动数智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工科是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前进动力,那么人文社会科学则是要思考和寻找社会前进的方向,确保数智技术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和价值。”杨永恒说。
杨永恒表示,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和积累,以及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多方形成合力。每个人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和数字化生存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快车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