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菌草技术援外: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实践

2025年05月20日09:08 |
小字号

近日,由福建农林大学主办的第二十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来自3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3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全面总结菌草技术创新和菌草产业发展最新成果,分享菌草技术在促进国际减贫、增加就业、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这是福建农林大学发挥林学学科优势,以林草交叉激发创新活力,通过菌草技术援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同向同行,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次集结号。

据悉,20世纪80年代,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致力于解决菌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发明了菌草技术,创造性地实现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菌业发展对森林资源过度依赖的难题。通过筛选与培育具有高固碳能力、高生物量和发达根系的菌草品种,实现了对光、热、水等农业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构建起植物、菌物、动物的三物循环生产模式,兼具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开辟了环境保护和发展绿色产业全新路径。

援外征程:“中国草”在世界开出“幸福花”

自1996年第一届国际菌草产业发展研讨会召开以来,通过项目扶持、技术输出、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菌草技术已推广至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当地产业发展、脱贫致富,开出“幸福之花”。

菌草技术团队坚持因地制宜,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为受助国量身定制菌草技术应用方案。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团队结合当地气候炎热湿润、森林资源丰富,但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等实际情况,引入巨菌草等高产菌草品种,发展菌草栽培食药用菌产业,探索菌草在饲料、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应用;针对地处高原、气候干旱、土地贫瘠、贫困问题严重的非洲国家莱索托,团队选择了适应性强、生长快的菌草品种,推广小规模的菌草食用菌栽培模式,农户仅需7至10天即可收回菌袋成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团队通过举办菌草技术培训和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实现受助国菌草人才本土化培养、技术本土化推广,在国内外举办300多期菌草技术及菌草产业发展国际培训班,培训学员1.6万多名;近年来,学校还通过招收国际留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方式,为各国培养高层次的菌草技术人才,已有20多名国际留学生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丰硕成果:飞向全球的“生态草”“黄金草”

菌草技术的应用有力促进了当地生态治理。在生态脆弱地区,菌草凭借其发达的根系和快速的生长速度,发挥了重要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生态功能。菌草在实践中形成了即插即用的生态治理模式,为生态脆弱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例如,平潭海岛滨海菌草防风固沙试验的成功,在太平洋岛国开展生态治理具有示范意义;在非洲一些风沙侵蚀严重、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的沙漠边缘地区,通过种植菌草,短短60天内即可固定流动沙地,形成有效的防风固沙屏障;菌草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菌草技术的应用,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新的产业发展思路。菌草技术以“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帮助当地农民以较低投入获得不错收益;还能“以草代粮”作为黄牛、生猪、灰鹅等家禽的高效牧草,缓解饲料紧缺问题,推动畜牧产业发展。另外,菌草技术推动形成了涵盖食药用菌栽培、畜牧养殖、生物质能源、材料加工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链条。

菌草技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场跨越国界的生态修复与减贫协同发展绿色实践。作为菌草技术的发明地和菌草技术援外的策源地,福建农林大学依托林学学科群与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协同创新优势,开创了“林-草-菌”跨学科的融合路径,构建了“生态修复-循环经济-民生改善”三位一体的技术矩阵,形成了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农林复合系统技术体系。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需求,该校将坚定不移地输出以菌草技术为核心的生态方案,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李晓辉 林冬梅)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