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歇脚点”到“心归处” 福清市党群暖心驿站打造可依靠的“温暖港湾”

为深化新时代“堡垒工程”开展“六大行动”,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福清市委组织部聚焦党建引领效能提升,全力发起“党群暖心驿站共建行动”。通过梳理并发布“资源清单认领”,积极联动工会、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致力于将分散在各处的闲置资源转化为高效实用的服务阵地。针对商圈、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等户外劳动者聚集区域,福清采取“腾、改、联”模式:主动协调城投集团、公交集团,腾空闲置岗亭,为驿站建设提供基础空间;与银行、商超沟通协作,改造边角空间,让原本利用率不高的场地成为服务劳动者的温馨站点;联合总工会、基层党建服务中心、物流企业,共同打造专属驿站。
目前,全市已建成60个功能齐全的暖心驿站,形成“15分钟服务圈”,实现户外劳动者集中区域服务触达全覆盖,让劳动者无论身处福清何处,都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可依靠的“温暖港湾”。
正午时分的驿站剪影:一杯热水里的民生答卷
正午十二点,外卖员陈师傅推着电动车拐进街角的南门社区“党群暖心驿站”,墙上的电子屏正播放着夏季防暑知识,志愿者递来的麦冬菊花茶正冒着热气。“这里像个‘中途加油站’,能充电、热饭,连雨具和急救包都备齐了。”他指着墙上的服务清单——除基础休息区外,驿站还设有“红色图书角”“法律咨询台”,甚至每月举办外卖员专场技能培训。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福清市60个党群暖心驿站同步上演。这些分布在商圈、社区、交通枢纽的“小站点”,正以党建为针脚,细密编织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城市的情感网络。
党建引领下的资源聚合:从“单一站点”到“服务网络”
“驿站建在哪、怎么建,党员先摸底。”福清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起,福清市锚定“红色领航・民生提质”主线,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民生服务效能,通过组织引领、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为民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党建与民生保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发动党员、工会会员、网格员走访调研,梳理出户外劳动者最迫切的“避暑、取暖、歇脚、充电”四大需求。一场跨部门的资源整合大协作悄然展开:阵地共享,联合城投集团、公交公司将闲置岗亭改造为驿站,协调商务局调度商超、银行网点开放内部空间;服务众筹,总工会提供防暑降温物资,卫健局派驻家庭医生定期开展健康义诊,非公企业党支部捐赠办公设备;党员带头,组建“驿路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千余名“双报到”党员轮流驻站,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帮导、驿站维护等服务。
以音西街道清华社区的党群暖心驿站为例,音西街道结合双万达商圈消费集聚、人流密集、户外一线工作者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较多的特点,构建“红色引擎+服务聚合”治理新格局,以精准服务为出发点,以造福群众为根本归宿,改造闲置仓库为共享“暖心驿站”,靶向破解新业态就业服务的“末梢梗阻”问题。驿站内墙面悬挂着“党员责任区”公示牌,由清华社区联动辖区党员商户主动认领“爱心冰柜”补给、“电动车维修”“爱心义剪”等服务项目。如今,这里每日为超100名户外劳动者“卸下奔波的疲惫”。
从“歇歇脚”到“暖民心”:服务维度的深度延伸
在福清,暖心驿站的功能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范畴。针对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驿站推出“三单制”服务:需求清单,通过扫码填写问卷,收集技能培训、子女托管等个性化需求;资源清单,整合总工会、教育局等部门资源,开设“骑手夜校”“小候鸟课堂”;服务清单,建立党员结对帮扶机制,为困难劳动者提供就业推荐、法律援助。
2024年以来,各驿站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百余场,帮助千余名劳动者实现就业转型。更特别的是,驿站还成为城市治理的“前哨站”——外卖员们在取送餐途中发现的井盖破损、消防隐患等问题,可通过驿站“民情直通车”微信群一键图文上报,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
周五傍晚,外卖员刘大姐与女儿一同来到宏路大埔党群暖心驿站,驿站图书角的一本《小英雄雨来》扉页里夹着一张粉色便签,上面写着:“刘女士收,愿小宝贝爱上阅读——党员陈叔叔”。这是她上周在驿站“微心愿”墙贴上的纸条,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三天后就收到了驿站党员志愿者的回复电话。
这样的场景,是宏路街道党工委将党建阵地嵌入民生末梢的缩影。没有量化的数字堆砌,却处处可见党组织的精准作为:街道党工委协调闲置资源转化为服务场地,让“红色课堂”成为联结党群的情感纽带。从彩色折纸到图书角的崭新绘本,每个细节都在诉说同一件事——当党员带着技能与情感走进驿站,新就业群体的“关键小事”便有了最实在的回应。
文明城市的“毛细血管”:当驿站成为温暖的注脚
傍晚六点,环卫工人黄阿姨和王阿姨脱下工装换上便服,坐在驿站的书桌前,翻看着社区发放的《福清市民文明手册》。“以前路边歇脚总自己形象不佳怕影响市容,现在有了驿站,不仅能休息,还能学知识。”她的话道出了许多户外劳动者的心声。
如今,暖心驿站已成为福清创建文明城市的鲜活注脚:硬件上,统一标识、统一配置、统一服务标准,成为城市形象的“文明窗口”;软件上,试行“劳动者评星级”问卷机制,倒逼服务升级,群众满意度达98.6%;理念上,传递“尊重劳动”的城市温度,带动市民主动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便利。
环卫工人黄阿姨和王阿姨下班后在驿站小憩。龙江街道供图
驿站的温度在于让劳动者从服务接受者变为治理参与者。龙江街道党工委设计“心愿墙—回音壁”互动机制,黄阿姨曾在心愿墙贴上“希望有人教用智能手机”,来自南门社区防诈骗宣传卫士岗的俞嘉辉第二天就带着自编的《手机使用图解》来驻站,现在她不仅会用国家反诈中心APP,还能在驿站的平板电脑上看文明城市宣传片。环卫工人们自发组成“驿站美容队”,每天收工后顺手擦拭窗台书架、打扫驿站卫生,这种无声的默契,让党员干部认识到,当党组织将驿站打造成劳动者的“第二家园”,群众自会以最朴素的方式回馈这份温情。
傍晚时分,龙江路上的驿站总会准时亮起暖黄的灯光——环卫工人看书的侧影、党员志愿者忙碌的背影、窗台上新换的绿萝,构成了最鲜活的融城风景。当党组织把服务做到劳动者“歇脚时想翻的那页书”“口渴时想喝的那杯茶”,就能让红色堡垒真正矗立在群众的心坎上。
当方寸驿站化作服务民生的广阔天地,当点滴关怀凝聚成党群连心的磅礴力量,文明便挣脱了抽象的概念,化作深夜里永远为劳动者亮着的那盏灯,成为福清街头最动人的注脚。(福清市委组织部 福清市总工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