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担当”系列(三)

水土治理聚人才  “长汀经验”传世界

2025年07月07日11:15 |
小字号

从“山光水浊”到“绿满汀州”,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科研团队用科技与坚守让荒山重生。

长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成为限制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聚焦红壤区水土流失这一重大环境问题,开展红壤水土流失治理40多年长期系统研究,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该学科把助推新一轮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全面助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治理成效。

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山头治理前后对比

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山头治理前后对比

组团建队,挺进水土流失治理“第一战场”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成立了水土流失治理专家服务团、长汀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水土保持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一系列服务平台,先后派出专家博士800多人次,编制了《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总体规划》《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综合规划》《长汀县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示范区总体规划》等19项规划,选派3名水土保持科技专家分别担任长汀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林业局科技副局长、水保局科技副局长,5名教师作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建立专家服务团驻长汀办事处,解决助推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在国家科技支撑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平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新一轮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水平。通过专题讲座、通讯、网站、发表文章等形式进行水土保持宣传,编写了《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技术》《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创新》《水土保持工作科普手册》和《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手册》等专著和技术手册,培训了2000多名基层技术人员。在长汀推广菌草种植治理崩岗,带动1000多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年产规模1350万袋,年产值8000多万元,为红壤区崩岗治理闯出了一条新路。

党员服务团队助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

党员服务团队助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

该学科充分利用专业和科研优势,积极实施“党旗引领、专业引导”计划,以地方区域生态服务为立足点,以改善民生为基础,以推动地方经济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科专业所长,长期参与助推生态长汀建设,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努力奉献,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获得“福建省学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高校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等荣誉。

科技赋能,打造水土流失治理全国示范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强化技术赋能,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的科学治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构建“人防+技防”“人工智能+”“地面+空中”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协同,加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崩岗差异化治理、水土流失阻控与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水土流失治理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该学科率先阐明了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限制因子及其生态恢复阈值,解决了“植被治理措施与立地现状精准匹配”;率先研发红壤强度侵蚀初步治理区马尾松林分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筛选出适合于中轻度侵蚀区种植的野生花卉、中轻度侵蚀区蜜柚裸地种植的豆科绿肥植物、优良水土保持优良菌草品种、综合效益较高的林下种植杨梅、林下种植无患子等,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将崩岗侵蚀区改造成梯田或经济林基地,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花、林禽和林蜂等林下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海峡两岸专家团队长汀调研

海峡两岸专家团队长汀调研

近年来,该学科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行业专项、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等30多项课题研究,科研经费超4000万元以上。在这些项目的支撑以及政府的支持下,2012年以来,长汀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8万亩,水土保持率从76.59%增加至93.78%;全省水土保持率提升到92.95%。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此外,该学科主持或参加课题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及其他各种奖励50多项,对助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学科组建了南方水土保持研究院、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和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等科研平台。与台湾水土保持协会共同举办了3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积极总结提升长汀经验,出版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创新》,发表了《努力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样本——做好长汀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思考》等系列文章,倡导运用现代工业化、园区化、生态人居和区域发展带动的理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引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校地携手,成就水土流失治理走向世界

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出台制定“一个助推方案、成立一个服务机构、做好新一轮治理规划、启动一批合作项目、明确一批近期重点工作”的“五个一”措施,全力助推长汀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

2021年1月,为助力长汀实现在2035年前取得水土流失治理全胜目标,该校与长汀县共同筹建了“南方水土保持与绿色发展研究院”。2024年3月,该校再次与长汀县签署新时代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合作协议,进一步把总结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与学校水土保持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与发展农林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开启林学学科服务校地合作的新篇章。林学学科全面加强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创新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不断扩大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适用范围。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科还响应国家扶贫战略,把“长汀经验”用于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广“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探索生态扶贫模式,为宁夏固原、甘肃定西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取得良好成效。科技助力固原“四个一”工程成为闽宁协作新亮点,甘肃定西生态林扶贫模式入选首届110个“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学科教授张国防获第二届全国创先争优奖状,《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走向世界。学科参与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文/图 侯晓龙 福建农林大学)

相关链接:

扎根八闽育青山 践行“两山”写铿锵

森林评估拓荒路 集体林改振先声

杉木培育三代传 林业升级六十年

(责编:江苇杭、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