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湖里区城管执法局:创新城市治理模式 多措并举惠民生

近年来,厦门市湖里区在城市治理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以“新”字赋能,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措施,成功破解流动摊贩管理、热门打卡点安全整治及工地工人用餐难题,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流动摊贩变“有序经营” 城市“烟火气”更浓
面对流动摊贩管理难题,湖里区城管执法局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思路,大力推进摊规点建设。湖里区城管执法局对辖区流动摊贩进行全面摸排并登记造册,做到“四摸清”:即摸清基本信息、摸清经营业态、摸清活动区域、摸清摊贩需求。目前,湖里区流动摊贩在册情况有早市387人次,午市99人次,晚市524人次,并率先在全市建立流动摊贩信息库988处。
同时,湖里区依托12345平台每季分析摊规点诉求,通过精准定区域、科学定业态、合理定时段,一季度新增临时摊规点5处、提供摊位65个,特别是SM地铁口、县后BRT站等人流密集场所已成为市民游客“网红打卡点”,先后迎接各级各地调研90余次。
为确保管理不留盲区,湖里区还出台《摊规点设置指引》和《摊规点管理规定》,探索对流动摊贩“四限”管理模式,即限业态(小吃、水果、小商品等)、限对象(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残疾人员等优先)、限区域(城乡接合部、交通枢纽点等)、限时间(7时至10时、16时至22时),并建立诚信档案,实现了变“无序管理”为“有序经营”、变“到处流窜”为“营有定所”、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的转变。
热门打卡点安全整治 城市形象再提升
随着新兴媒体的持续传播,厦门“追飞机”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与飞机“亲密”合影。然而,热门打卡点位于飞机航线下方,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湖里区按照疏堵结合治理原则,启动打卡点改造项目。
湖里区城管委办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按照宣传劝导、稳妥处置原则,不断加强志愿劝导力度。累计组织志愿劝导3277次,开展周边区域隐患排查230余次,对安全护栏进行增高、封闭及修缮307米。同时,湖里区通过宣传倡导,形成净空保护工作合力。自4月份以来,累计安排志愿宣传150余次,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增设警示标牌、宣传标语和安全标识16块。
6月底,嘉禾路安全观景平台完成升级改造并实际投入使用,打造了总面积超200平的观测区,安全护栏由原有1.3米增高至1.9米,退绿改硬291平方,拓宽人行通道157米。既满足市民游客打卡需求,提升了城市形象,又有效保障观景安全。
“工地食堂”解决工人用餐难题 城市治理显温度
金马路等区域处在建工地集中、工人用餐需求大、日均用餐需求超过3500人次。然而,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容易导致交通隐患、环境脏乱及食品安全问题。湖里区城管执法局创新治理思路提出定区域、定业态、定时段的“三定”潮汐管理模式,科学设置“工地食堂”。
通过全面摸排需求,湖里区区城管委办联合14家正规餐饮企业,在金马路、金钟路、吕岭路等重点区域划定13个“工地食堂”集中点,设置84个固定摊位,并协调施工单位统一配备雨棚、桌椅等设施。严格执行《摊规点设置指引》,采取“四限”管理模式,丰富经营品类,提供30余种10元左右的平价餐食,优先帮扶困难群体入驻经营,先后帮助40余名就业困难群众稳定就业。
与此同时,湖里区城管委办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强化商户管理及食品安全监管;厦门城容环卫公司主动承担日常保洁,加密高温期清洁频次;宸启瑞湖工地等企业积极支持,提供设施便利;引入“智慧城管”平台实时监控,确保“工地食堂”规范运行。该模式推行以来,工人就餐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容环境显著改善,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湖里区城管执法局通过变“堵”为“疏”,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实现“市容管理”与“民生需求”的平衡。未来,湖里区城管执法局将进一步总结推广经验,优化管理机制,探索数字化赋能,打造更具温度的城市管理样板,将群众关注的“暖心事”办好。(林林 林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