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揭开龙岩抗战史上那一段青春岁月

“台湾是我们的家乡,那儿有人五百万不自由;台湾是我们的家乡,那儿有花千万朵不芬芳。”9月1日,当激扬的《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团歌》在龙岩四中的操场上响起时,全体学生肃穆站立,共同追思当年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说起组织学生演唱《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团歌》的初衷,龙岩四中党总支书记沈明辉深有感触,他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长期致力于研究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历史的新罗区第十四届政协委员赖武华,看了这首歌的曲谱后,被深深打动,于是就萌生了这个念头。
“龙岩四中是当年少年团抵达龙岩登岸的地方,今天我们开展这样一次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让孩子们铭记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沈明辉充满感情地说,这首歌将作为龙岩四中合唱团的传统曲目传唱下去,让台湾义勇队少年团的抗战精神教育一代代学生。
1939年2月,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的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誓师成立,同时成立了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少年团成员主要来自台胞中的少年儿童和抗日志士遗孤,平均年龄10来岁。《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团歌》就诞生于少年团成立之初,这首歌曲由牛光祖作曲、张一之作词,歌曲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光复台湾的期盼和抗战必胜的决心。
龙岩四中的操场旁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水码头,那是1942年3月27日,台湾义勇队少年团的团员们从浙江金华撤离,经漳州抵达龙岩的上岸地点。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驻龙岩期间创办了《台湾青年》报,并多次出击厦门对敌作战。少年团成员除了劳动、学习外,还广泛开展各种抗战宣传活动,以及慰问伤兵、募集寒衣、公演话剧、街头歌咏等。他们是那个年代的抗战宣传员,用稚嫩的身躯,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在龙岩期间队员人数有较大的发展,台湾义勇队改为台湾义勇总队。到1945年,队员人数达381人,编为4个支队。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台湾义勇队及少年团成员回到台湾。(记者 郭健 王大祯 蓝文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