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丝竹诉烽火 《莫耶·延安颂》在福州上演非遗与红色对话

人民网福州9月3日电 (林铭贤)“我们需要用高甲戏的道白、唱词去宣扬和普及,尽可能让大家知道先辈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多少努力。”高甲戏现代戏《莫耶·延安颂》的主演张晓灿在后台接受采访时坦言。
9月2日晚上七点半,福州市工人文化宫的舞台灯光亮起,福建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剧目高甲戏现代戏《莫耶·延安颂》准时上演。
《莫耶·延安颂》剧照。人民网 林铭贤摄
安溪籍革命女作家陈淑媛(笔名莫耶)的人生故事,在闽南戏曲的婉转唱腔中徐徐展开:该剧讲述了陈淑媛辗转厦门、上海以文抗日,在抗战爆发后,因信仰抉择舍弃爱情奔赴延安,成长为革命战士并创作《延安颂》的故事。
高甲戏是福建省代表性五大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台湾等闽南方言区以及东南亚各国闽南华侨旅居地,以丝竹为重要伴奏乐器,用婉转唱腔与鲜活丑角,演绎着本土故事与时代情怀。
《莫耶·延安颂》剧照。人民网 林铭贤摄
当闽南丝竹与革命旋律相互碰撞,将交织出怎样的时代回响?
“安溪高甲戏作为地方剧种,基本上是古装戏,这一次的现代戏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跨越。”《莫耶·延安颂》副导演、艺术总监王琼芬表示,修改传统的套路和唱腔后,在创排过程中,演员们常常陷入“手脚不知往哪放”的窘境。
在高甲戏中,丑角是“灵魂行当”之一,往往以幽默诙谐撑起大半剧情,但要如何融入革命抗战题材现代戏《莫耶·延安颂》中?王琼芬用了一个比喻介绍,“在传统剧目里,丑角可能是一道‘主菜’,在《莫耶·延安颂》里,丑角就像‘葱花’,散落在特定的角色中。”
于是,剧中卖报的市井小贩、敌方的情报人员,都悄悄藏着丑角的“矮步”与俏皮念白,这既化解了革命题材的沉重感,又让人物多了几分烟火气,引得台下观众不时会心一笑。
《莫耶·延安颂》剧照。人民网 林铭贤摄
除了导演和编剧对高甲戏进行大胆创新,演员们在舞台上也卯足了劲。
3个月前,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莫耶·延安颂》全国巡演在陕西延安首演,赴延安演出的经历让张晓灿对剧情的理解更“具象化”了。
“虽然我们在创排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但当飞机降落西安,再转车到延安的路上,我还是想了很多。”张晓灿说,“盘山公路这么陡,我们坐车都要这么久,更别提那时候的八路军了。”
这份触动,也化作了舞台上的细腻表现——莫耶反抗封建家庭时,武旦的“脆劲”里多了几分少女的倔强;告别恋人奔赴延安时,青衣的唱腔少了程式化的婉转,多了一分坚定;就连剧中配角递信、扫地的小动作,也融入了陕北与闽南的生活细节。
“再回到福建演出后,我们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好像真的像剧里的人物一样,经历了那段历史。”张晓灿感慨,“所以我们要尽量摒弃掉程式化的表演,真正地传达故事和当中的情感。”
而这份对戏曲和历史的敬畏,更藏着一份本土文艺工作者的初心。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溪剧团,从编剧到演员们讲述的不是遥远的英雄传说,而是“家门口”的革命者的故事。“讲好安溪本土的故事,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一种责任。”采访告一段落,脱下戏服时,张晓灿如是说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