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厦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救助格局

人民网厦门9月17日电 (记者张萌)“低收入人口遵循就高不重复并尊重个人意愿原则,根据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状况予以认定”“低收入人口有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特殊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给予救助”……17日,厦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做客厦门市人民政府网,解读近日出台的《厦门市低收入人口救助办法》(以下简称《救助办法》)。
“考虑到2020年修订的《厦门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和《厦门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已于8月到期,厦门市民政局年初便牵头启动修订工作……”该负责人介绍,为有效衔接近年来国家及民政部、省民政厅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考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此次修订对该市关于社会救助的相关政策等进行了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此次出台的《救助办法》共五章三十二条内容,包括低收入人口认定、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低收入人口服务保障等内容。具体来看,厦门市将低收入人口区分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以及其他困难人员等。
其中,在低收入人口认定标准方面,厦门市主要从家庭收入认定标准、不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不予认定为低收入人口的情形、低保边缘家庭的认定标准、重病重残对象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的标准、低保家庭中特定对象的帮扶措施、特困人员的帮扶措施、低收入人口中的特定对象托养服务等八方面进行优化,涉及15项具体标准规定。而关于低保边缘家庭收入,福建省规定在低保月标准的1.5倍,厦门市则放宽到2倍;针对特困人员住院期间的护理费用,厦门市分为全护理和非全护理两档,每天分别按最低工资标准13%、7%确定,当年累计原则不超过6个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予以全额救助。
值得关注的是,《救助办法》还要求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通过省、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同时鼓励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访视照料、关爱帮扶服务等,确保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落到实处。
“以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为目标,根据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稳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低收入人口……”厦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新出台的《救助办法》为抓手,持续提升服务效能,将民生保障工作做细做实,通过强化服务保障、增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服务类社会救助和慈善帮扶等内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救助格局,切实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