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福州读书月·二十年印记

在字里行间,读懂闽都

人民网记者 林盈
2025年09月28日16:1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福州自古便有重教传统,有文儒之乡的美誉,读书之风传衍千年。2006年,福州市文明委发起了福州读书月活动,开启“全民阅读”的福州新篇,也让书香成为榕城的秋日印记。

回首二十载书香绵延,福州读书月已成为福建省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文化活动之一。以历届“书香人家”“读书明星”为榜样,来自各行各业的读者们在阅读中感悟人生、追寻历史、品味当下、展望未来,让阅读在有福之州蔚然成风。在第二十届福州读书月期间,人民网福建频道重访多位读书明星、书香人家代表,探访城市阅读空间,寻觅“书香榕城”。

林山(第二届福州读书月“书香门第”获得者):烹一页“虾油味”的闽都

福州,是八闽首府、海滨邹鲁,有派江吻海之地势、海纳百川之人文,却曾因存在感低被调侃为“隐形省会”。

在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山看来,福州的“隐形”在于其“全能”却低调。“福州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自然资源,都称得上货真价实的‘有福之州’,只是少有人大声地向大家展示它们。”作为福州人,林山深深爱着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和瑰丽文化,为人低调的他早早扮演起这个“高调”的角色。

林山。实习生 郑舒尘摄

林山。实习生 郑舒尘摄

“你会说福州话吗?你去过金山寺吗?你知道什么是闽都文化吗?”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在老年大学、图书馆、高校、社区……林山乐此不疲地分享他在浩瀚书海、街头巷陌寻得的福州之“福”,遍聊福州种种。

在林山看来,福州“虾油味”的乡土文化是这方土地的文脉所在,讲述福州,便是传承文脉。成为第二届福州读书月“书香门第”获得者后,林山开始将这份对书、对家乡的爱投射到现实中来。

2007年,林山作为主策划,组织开展了“福州十大名片”评选活动,开始大规模乡土文化普及工作。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三山两塔一条江、鼓山、闽剧、温泉、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青云山等十大城市标识入选“名片”之列。

2009年,林山萌生了对闽都文化展开系统理论性整理的念头。“当时想编著一本有营养、有文化,让人看得进去的书,让大家能在看完了解什么是福州、什么是闽都。”林山回忆,抱着主编一本兼顾真实性、学术性和可读性工具书的心,他着手推动《闽都文化概论》全书的组稿、统稿事宜。

2011年,这本展示闽都文化发展历程和基本风貌,提炼闽都文化人文精神内涵与特点的“工具书”面世。从闽都政治、哲学、文学、史学,到教育、宗教、民俗、艺术,到建筑、商贸、科技、出版……一本《闽都文化概论》让“闽都文化”概念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也为后人探究闽都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晃十余年过去,如今回首,福州人乃至外界对福州城的认知已有了质的飞跃,“闽都”之名已家喻户晓。对此,林山颇为欣慰。

“少年时代,我对书的‘饥渴’,让我养成了对知识‘暴饮暴食’的喜好。吸收的养分多了,就总有话想说,想把这种福气分享出去。”把自己当作闽都文化的“厨子”,林山孜孜不倦地烹煮“虾油味”的乡土文化,只为让更多人了解福州,进而走进福州、感受和享受福州。

“我一直觉得,身在福州要知‘福’。所以这么多年,我讲课、出书、带学生,就是把读书当福、悦读当福。挖掘、分享闽都文化,就是‘添福’‘享福’。让更多人‘身在福州也知福’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林山说。

危砖黄(第十届福州读书月“读书明星”获得者):阅读福州,在史籍文字、坊巷砖墙之间

“很多福州人不知道,蔡襄、曾巩、陆游、辛弃疾这些名人在福州任过职,为福州留下优美的诗篇,高适等诗人也写过关于福州的诗词。”从书架上翻出一本装帧精美的《诗人@福州》,福州晚报编委、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危砖黄兴致勃勃地聊起了诗词里的福州。

来到福州已过三十年,危砖黄是第十届福州读书月的“读书明星”,这个“新福州人”对福州城的了解程度超越了许多本地人。在山水坊巷间“探秘”,在史籍诗书中“寻宝”,从只言片语里搜罗福州的印记,是危砖黄的一大乐趣。

东晋谢灵运在《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中提到“闽中安可住”;南朝时期,浦城令江淹写过《游黄檗山》,留下“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的句子;唐朝有高适的《送郑侍御谪闽中》、陈翊的《登城楼作》;北宋有谢泌、蔡襄、程师孟、曾巩和“海滨四先生”,他们为诗词福州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危砖黄。实习生 郑舒尘摄

危砖黄。实习生 郑舒尘摄

翻看着参与编撰的一本本福州文史读物,危砖黄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其中许多是他与“同好”们在史书角落里“挖”到的宝藏。通过文字“考古”,再将一个个“意外收获”汇编成册、装帧出版,在危砖黄看来,这是一种古今对话,“越做越有成就感。”

“阅读”福州,危砖黄的目光不仅限于史书古籍。城市,亦是一本跨越时空的书。

以中轴线为“目录”,从2200多年前的闽越王城——冶城,到晋子城、唐罗城、梁夹城、宋外城、明府城,危砖黄在史书中认识的福州有了现实映照。多年来,他沉迷于挖掘福州中轴线背后的千年建城史和文脉,更通过讲座、书会、沙龙,分享这份穿越时空的乐趣。

“十年前,‘福州中轴线’的概念还没有广为人知,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它的特别了。”危砖黄说,福州的中轴线呈现出由北而南、水退城进的城市发展规律,冶山春秋园、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街区既是文化景观,也是生活空间,福州的历史、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尽在其中。

多年来,危砖黄一方面持续梳理、挖掘闽都发展的历史文化脉络,一方面结合俯仰可见的福州建筑、文化遗址进行阅读推广,让越来越多人关注、了解福州的前世今生,感受文化之美、“考古”之趣。

如今,越来越多以闽都文化、福州文史为主题的沙龙、讲座受到不同年龄读者的欢迎,榕城书香氛围愈浓。从十多人“雅集”,到百人讲堂,危砖黄见证了公众对福州文化日趋关注的变化。

“有很多小孩在听完讲座后能流利地背出关于福州的名句,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危砖黄说,“我常用三坊七巷、朱紫坊等生活中的文化建筑举例,效果很好。福州的文化是存在于坊巷砖墙之中的,希望能让更多人理解、关注到我们身边的文化,从而理解当下的福州。”

“一句‘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是宋时福州人文鼎盛的缩影,也希望这会成为书香榕城的接力和传承。”危砖黄说。(实习生郑舒尘参与采写)

(责编:江苇杭、吴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