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的闽都治水实践系列报道①
福水安澜——现代化水安全体系守护山水福州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郊野福道考察时指出,“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近年来,福州市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治水方略,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传承弘扬水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州实践中奋勇争先。
即日起,人民网联合福州市水利局推出“奋勇争先的闽都治水实践”系列报道,多角度展示福州人水和谐共生的水治理格局。
闽水汤汤,奔流不息。
一条条河流逶迤盘绕在福州大地,滋养万物,润泽着这片千年山水福地。一条江,一座城,福州始终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将水安全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
为有效解决因台风、强降雨引起的水安全问题,近年来,福州市着眼全流域、全市域、全水域,系统推进闽江、敖江、龙江、大樟溪、淘江等流域防洪治理,持续提升中心城区、滨海新城、大学城(科学城)防洪排涝能力,构建“上截山洪、中疏(蓄)下排、外防江洪”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完善“高水高排+联排联调+闽江长城+智慧水利+数字孪生”的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添砖加瓦,努力把现代化国际城市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守水有责:构建“闽江长城”的坚实屏障
眼下,正值“秋老虎”。在闽侯县祥谦镇的龙祥岛上,炎炎烈日却挡不住建设者的攻坚热情。这个岛史上规模最大、最全面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龙祥岛段)正全速推进,致力打造水利功能与生态效益并重的综合治理样板。
作为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福州段)是“闽江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包含仓山区段和闽侯县龙祥岛段,分5个标段全面推进建设,其中3个标段主体工程已完工。这项总投资15.56亿元的工程,通过新建和改造32.17公里堤防护岸、2座水闸、1座泵站及1座旱闸,将补齐主城区防洪工程的“最后一块短板”,实现福州核心城区百年一遇的防洪体系闭合。
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龙祥岛段)。林双伟摄
回首过往,闽江两岸曾长期处于“无设防”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两岸才筑起守护福州全城的“生命防线”。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委、市政府持续投入资金,先后建成了福州市闽江北港北岸防洪工程(一、二期)、闽江北港南岸防洪工程(建新段)、闽江南港农大洪塘段防洪排涝工程、闽江南港北岸防洪工程(盖山、义序段)等,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福州段)将原来闽江南港北岸螺洲、城门段堤防标准从5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使闽江干流城区段堤防防洪标准普遍提高至100年至200年一遇。如今,闽江下游防洪堤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闽江长城”,守护着一方安澜。
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龙祥岛段)最核心的升级改造目标是龙祥岛防洪堤。这段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土堤,因长期受洪潮冲刷导致崩塌严重。工程建设通过堤防内外坡挡墙浇筑、基础处理与水闸重建等综合措施,将防洪标准全面提升至50年一遇。
“工程在现有防洪岸线基础上进行全面提升,建成后将构筑约13公里的环岛防护带,并同步重建江中水闸和管理房。”项目负责人介绍,工程采用“堤路结合,生态治理”模式,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利用生态护坡技术,力求实现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闽江台江段防洪堤。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闽江防洪堤守护福州主城区,“高水高排”工程让福州北部山区的雨水直排闽江,有效缓解主城区防汛压力。
“三面环山的福州,山洪来得快、泄得急,每到汛期,北峰、新店等山区的雨水如‘万马奔腾’直排内河,给主城区排涝带来极大挑战。”“高水高排”工程相关负责人说。
为破此局,“高水高排”工程应运而生——这条沿山脊修建的“高速水路”,设有12座截洪枢纽和8处进出水口,通过智能闸站与调压井精准调控水流,成为福州防汛的“生态阀门”。汛期时,严控水库蓄水量低于汛限库容72%,优先排洪保安全;汛末则灵活蓄水,有效保障生态补水需求。
“高水高排”主隧洞施工现场。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高水高排”工程在福州近两年防抗台风、强降雨引发的次生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台风“杜苏芮”“海葵”影响福州期间,“高水高排”东线工程应急启用;2024年台风“格美”来袭时,西线工程首次启用,成功拦截主城区北峰山区面雨水直排闽江,东线同步排洪超200万立方米,为城区内河争取宝贵排涝时间;2025年台风“丹娜丝”带来强降雨时,东线工程应急启用,配合水库预排预泄,使内涝点积水时间平均缩短30%,登云水库库容腾空后,下游水位降低1.2米。非汛期时,“高水高排”工程则“角色反转”,计划通过隧洞从闽江反向提水,有效改善内河生态。
智水有方:数字孪生成为水旱灾害防御“最强大脑”
在福州市水工程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虚拟仿真的溪源溪从闽侯县竹岐乡春光村发源,沿途清晰叠加着当地的实时雨情、水情、气象预报等监测数据,以及流域水工程、关键节点的断面水位、气象信息等数据,让洪水演进、受影响社区等场景一目了然,城市水灾害防御会商的效率大幅提升。
“溪源溪流域流经闽侯县上街镇、福州高新区,沿途汇集福州大学城的涝水。”福州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该流域防洪减灾意义重大。
近年来,福州市通过构建“高水高排+联排联调+闽江长城+智慧水利+数字孪生”体系,筑牢城市水灾害防御墙。2022年,溪源溪小流域(溪源水库)数字孪生项目正式建设,目前该项目已投用并入选水利部优秀案例。
溪源溪数字孪生系统三维模型。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溪源溪小流域(溪源水库)数字孪生试点项目,已在数次的防御台风“战役”中“大显身手”。
今年7月,台风“韦帕”来袭期间,溪源溪流域遭遇强降雨,系统提前预测将出现百年一遇洪水。福州市根据预报的水情雨情趋势,依托数字孪生平台生成调度方案,科学调控水库及下游闸站,实现削峰率63.7%,拦蓄洪水464万立方米——相当于6个福州西湖的库容,有效避免了下游农田受淹、工厂停工等经济损失,更保障了沿岸居民安全。
数字孪生就是把河流“装”进计算机,通过类似全景建模的智能手段,构建拟真的数字化场景,承载并运行实际治水业务,支撑流域治理科学决策。
闽江防洪堤和“高水高排”工程打造物理防护墙;数字孪生通过大数据驱动流域灾害智能决策,强化超前精准预报、灾害预警通报、调度模拟预演、预案优化修正等功能,实现科学调度。据了解,数字孪生在利用原有前端感知设备的基础上,将北斗通信、5G技术深入融合到前端感知站网的数据传输过程中,保障前端设备在恶劣天气依然能够稳定地进行数据监测和传输;同时,还利用5G的高带宽实现传输速率提升至“秒速”,实现山洪防御的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靶向化预警、精准化防控,让水灾害防御从“治理”走向“智理”。
活水有道:擎起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
河湖密布、江海通达是福州水系的天然底色,从全市来看,福州降水丰沛,并不缺水。但水资源配置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为提高全市水资源调蓄能力,福州建设了多个“大水缸”,在雨季存贮水源,供给缺水地区,着力解决福州滨海新城、东南(福建)科学城、闽侯、莆田市等区域新增用水需求。
一闸三线工程莒口水闸。福州市水利局供图
水资源保障是治水兴水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福州市已推进国家172项重大节水工程霍口水库、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一闸三线)工程,以及塘坂引水工程二期、闽清葫芦门水库、马尾天台水库等一批蓄引调水工程建成投用。在“一闸三线”工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总投资192亿元的国家重点项目闽江口城市群水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工程的前期工作,也在有力推进。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福州要打通自己的“奇经八脉”:从架构上,福州擘画了“三江一溪八节点,五横四纵三输出”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并提出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水网体系。
此外,福州市还积极推动城乡供水均衡发展,打造“规模化供水+单村供水”模式,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自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37.79亿元、开工新建、改扩建规模化水厂30个、铺设供水管网8364.6公里,受益人口达263万人。
治水兴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30多年来,在“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指引下,福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力推进全域治水工作。
福山福水福韵绵长,三十五载治水路。且看今朝,现代化水安全体系织就锦绣,以智慧为脉、以韧性为骨,守护闽都安澜,润泽千载榕荫。有福之州,碧水长润幸福城,福韵更向未来延。(苏欣、林心洁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