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厦门市翔安区司法局内厝司法所:以法为基、以爱为桥  书写社区矫正暖心答卷

2025年10月17日09:53 |
小字号

近年来,厦门市翔安区司法局内厝司法所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秉持“矫其行、正其心、育其人”工作目标,将严格监管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方位、精细化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助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为基层和谐稳定筑牢法治根基。

科技赋能精准监管 织密安全防护网

内厝司法所立足辖区村居交错、人员流动的实际特点,以智慧矫正为抓手构建立体化监管体系。依托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运用电子定位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实时动态监控,要求社区矫正对象每日按时完成位置确认,定位设备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线上核查+线下走访”双重监督制度,采取“不定路线、不打招呼、随机抽查”方式开展实地查访,全面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与工作情况。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差异化管控,创新“红绿灯”动态评价机制,依据日常表现情况调整适时抽查力度。今年以来,通过信息化预警及时处置未按时完成位置确认等苗头性问题5起,坚决杜绝脱管失控现象,切实守住监管安全底线。

分类施教靶向发力 筑牢思想转化墙

“矫正工作既要明法度,更要暖人心。”内厝司法所坚持教育矫治精准化,构建“入矫教育+分类矫治+矫中谈话+解矫引导”四阶段教育模式。入矫时与社区矫正对象及其亲友,讲清法律规定,明确监管要求,从源头树牢矫正对象的身份意识与法纪意识。针对社区矫正对象文化程度、犯罪类型差异,开展“定制化”教育,分类管理,制定针对性矫正方案;联合村(居)法律顾问推行“点对面”法治帮扶,常态化开展反诈、防醉驾等主题教育,2025年以来围绕刑法、民法典等开展专题讲座9场次。

与矫正中期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谈心谈话,了解社区矫正对象工作、心理、生活等情况,针对心理压力大的社区矫正对象及时开展心理矫治,如对患有抑郁症社区矫正对象林某秀、存在家庭矛盾社区矫正对象林某杰进行心理疏导,为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解矫前给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思想“紧弦”教育,破除“解矫即自由”误区,重申监管规定,助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解矫。

多方联动精准帮扶 架起回归连心桥

秉持“严管+厚爱”原则,内厝司法所积极构建跨部门帮扶体系,联合内厝镇民政、人社等部门及村集体形成帮扶合力。针对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难题,建立辖区企业就业帮扶基地,通过岗位推荐方式助力精准就业;与镇社会事务办对接,积极推送就业信息,组织无业、有意愿就业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内厝镇组织的育婴师、互联网营销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助力提升社区矫正对象就业技能。今年以来已多次向无业社区矫正对象推送就业岗位,为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建立“矫调结合”机制,在日常监管中排查矛盾纠纷,成立专项调解小组,如社区矫正对象王某因建房与邻居存在纠纷,双方多次争吵、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因好吃懒做,其妻子对其多有抱怨,存在较大家庭矛盾,对此工作人员及时介入,成功化解社区矫正对象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为其安心矫正扫清障碍。

文明实践融合共建 激活矫正积极性

内厝司法所创新“社区矫正+文明实践”模式,将矫正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与莲塘村宋江阵博物馆、霞美村残疾人援助中心、后田村知青馆等法治宣传、卫生清扫等公益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9场次,通过服务社会培养责任意识,实现“以矫助矫、以劳促改”;对接交警部门,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化身“红马甲”前往内厝镇政府及内厝中学路口开展“文明岗”“护学岗”交通执勤公益活动,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从“受矫者”向“助人者”转变,提升社区矫正对象的责任意识。

一位社区矫正对象在参与活动后表示:“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不仅让我用实际行动弥补了过去的过错,更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原来我也能为村居出份力,也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被需要的感觉,驱散了我心里的自卑和迷茫,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近三年来,内厝司法所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91名,解矫率达100%。下一步,内厝司法所将持续深化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在精细化监管、个性化帮扶上再下功夫,既守住法治底线,更传递司法温度,让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都能在关爱中重归正途,为辖区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厦门市翔安区司法局)

(责编:陈楚楚、吴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