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法润普“惠”  善治兴“安”——探索“四个三”模式打造法治惠安新样本

2025年10月17日09:59 |
小字号

五年来,泉州市惠安县在“八五”普法征程中深耕不辍,亮点频现、硕果盈枝——从普法宣传助力全县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双拥模范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大“国字号”荣誉,到山霞镇山霞村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再到法检案例入选国家级典型;从“三跨一统”乡镇片区联合执法新机制获福建省委省政府、泉州市委市政府权威刊物刊发推介,并荣获“全省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到多个普法作品屡获国家、省、市荣誉。这一项项殊荣,正是惠安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凝聚着全县在“八五”普法实践中的不懈探索与创新追求。

“三重保障”筑牢根基 普法从“独奏”变“合唱”

回顾“八五”普法历程,一个深刻的变迁清晰可见:普法工作已从司法局的“责任田”,生长为全县协同推进的“丰收沃野”。

培育队伍“固根基”,普法力量深扎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部署普法工作,组建起“专业型+本土型+草根型”三支普法队伍:“八五”普法讲师团、民法典巡回宣讲团构成专业主力;“惠女宣讲小分队”“银雁宣讲队”成为乡土名片;“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则扎根乡间,让普法更接“地气”。如今,全县已培育“法律明白人”4520人、“法治带头人”2000多人,这支遍布城乡的普法力量,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法治夏令营

法治夏令营

责任落实“聚合力”,法治氛围日益浓。惠安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政绩考核,让“软任务”成了“硬指标”。全县梳理出重点单位普法责任清单,推行“一月一主题”,谁执法、谁普法,责任一目了然。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同步压实,县镇两级媒体开设法治专栏,在重要时段刊播法治公益广告,营造出“抬头见法、处处学法”的浓厚氛围。

经费保障“注活水”,阵地建设焕新颜。五年来,县财政预算近1000万元专项经费,投向法治宣传与文化阵地建设。从智能化的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到融合渔村文化的惠女湾法治广场,一批“法治地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政府探索购买普法服务项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普法工作焕发新活力。

“三项聚焦”精准滴灌 法律知识“活”起来

“合法权益受侵害,遇事找法是硬核。”在辋川镇老年人活动中心,“蒲公英”志愿者用闽南语讲解民法典,台下老人们听得频频点头。这样的场景,在惠安的村(社区)已成常态。

精准普法,贵在有的放矢。聚焦重点内容,全县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500余场,干部培训900余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聚焦重点领域,惠安打出系列组合拳: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专项行动,走进南王科技、匹克等企业普法1000余场;在157个小区设立“法律服务联系卡”,“三官一律”进小区调处纠纷400余场;结合地方性法规“三入”工作,在节假日开展《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泉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宣传解读100余场,让法律融入日常生活。

民法典宣传月启动仪式

民法典宣传月启动仪式

聚焦重点群体,组织领导干部任前考法249人次,举办青少年“学宪法·讲宪法”等主题活动3000余场,让“关键少数”和“未来多数”法治意识同步提升。最让群众津津乐道的是那些“接地气”的创新——田间课堂、渔船课堂、厝边课堂、电波课堂等“五大课堂”开讲7000余场,让普法不再局限于会议室,而是走到百姓身边。

“三大载体”打造品牌 法治文化有“惠安味”

法治,正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惠安的城市底色。循着“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建设路径,一幅以“山、海、红”三线为主轴的法治文化长卷正徐徐展开,让法治精神在多样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山线”阵地更具气质。坚持城乡一体规划,将法治元素融入自然景观与城市肌理,打造了黄塘镇法治公园,以石雕艺术、法治长廊生动呈现法治典故;建设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融合智能交互技术,增强普法趣味性与实效性,推动“法治+城市气质”深度融合。

宪法主题教育馆

宪法主题教育馆

“海线”阵地更显风尚。依托滨海资源,建设净峰镇惠女湾法治文化广场、崇武镇宪法法治文化公园,打造“渔嫂调解”特色品牌,常态化开展法治文艺展演与法律服务,推动“法治+文明风尚”有机统一,让尊法守法成为城市最美风景。

“红线”阵地更富力量。立足红色基因,以山霞村红色纪念馆、屿头山纪念公园等为基点,打造山霞村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屿头山法治公园等红色法治阵地,融合惠女调解、雕艺文化,推动“法治+红色精神”交相辉映,实现普法宣传与红色教育协同并进。

五年来,全县共打造了138个法治文化精品阵地,形成“县有规模、镇有特色、村有亮点”的格局。这些阵地不仅美观实用,更融入当地文化基因:小岞镇打造“渔嫂调解”特色品牌,山霞村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将普法宣传与惠女调解相融合,让法治文化更具“惠安味道”。

线上阵地同步拓展,构建“指尖学法”新生态。“小惠普法”“蒲公英在行动”等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原创微视频《安平路十号》《一生守护》获省市表彰,“AI智能咨询”实现24小时在线服务。三大运营商累计推送普法短信超千万条,县直单位通过视频号、短视频平台展播原创微视频300余个,开展直播超百场,依托微信公众号组织线上答题500余场,形成“时段+点位+网络”深度融合的全方位普法矩阵。

“惠安味”普法精品迭出,推动法治文化深入人心。传统艺术形式与法治主题有机融合,“法治+剪纸”、答嘴鼓《远离毒品着谨记》、高甲戏《国家安全入心田》、木偶戏《惠安张岳》等作品广受好评,赋予地方法治文化新的生命力。农村普法视频《农业普法乡间行 法治护航振兴梦》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全国推介名单,让惠安普法走向全国。

“三个深化”普治融合 法治成果真正惠于民

普法的最终目的,是让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方式和百姓生活的保障。

在惠安经济开发区,县特邀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就设在“企业门口”,“惠安县服务民营企业律师志愿团”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提供专业意见90多条,实现“政企律”三方联动。各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高效运转,探索构建的“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片区联合执法机制获评“全省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

行政执法更加规范人性。全县梳理行政执法“四张清单”千余项,五年来对违法当事人作出不予处罚决定47万余起,共减轻当事人经济负担5600多万元,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民法典与生活同行

民法典与生活同行

基层治理创新不断。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构建起“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按照“1+X+N”工作架构,累计调解纠纷近2万起,成功率99%。218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服务五在场”开展782次,打通了法治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依法治校工作同步深化。全县建设惠安第二中学法治宣传园、开成职校法治安全教育馆等实体阵地,多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205名法治副校长深入各校开展主题法治宣讲,为青春成长保驾护航。

“八五”普法即将收官、“九五”普法谋划推进之际,惠安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创新的举措,全面系统抓好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惠安实践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法治真正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保障、最强大的力量。(文/陈亚雪 罗晴 图/惠安县司法局)

(责编:江苇杭、吴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