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深蓝、向海图强 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这一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宏伟蓝图在厦门加快铺展,厦门把“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创新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模式”的主要任务落细落实。
奋楫深蓝,向海图强。这一年,厦门聚焦重点,打造特色,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建成海洋强市的步伐,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海洋力量。
“特”字当头 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湾区
几个月前,《厦门市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和《厦门市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两份文件印发,引发了国内外业界的关注。无论从隐藏在纸面上的“真金白银”,还是从文件对深海产业、发展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的前瞻性布局,都可以看出厦门在新形势下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壮大海洋产业集群,推进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努力。
事实上,从7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支持厦门等14个城市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那一天开始,各式各样的政策扶持就已成为常态。特别是示范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出台了全国首部市级海洋经济促进法规——《厦门经济特区海洋经济促进规定》,成立了厦门市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组,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每年都在刷新的一组数据,印证了各种努力的成效。厦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954亿元增长到2024年初步估算的2588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占全市GDP已达30%。截至目前,已经培育海洋龙头企业30家、涉海上市企业15家、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0家,实现涉海科技成果转化超100项。
与跃入人们眼帘的亮眼数据一样,厦门在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示范效应,在一个接一个的荣誉中,也不断展现在世界面前。继2023年,下潭尾红树林作为全球8个海岸带生态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宣介、厦门东南部海域以排名第一入选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之后,2024年,厦门荣获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颁发的“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最佳实践奖”,而在2025年,厦门市又作为中国唯一新成员加入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
厦门,海在城中,城在海上。作为正在加快建设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之一,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湾区,亦是助力全市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从古时白鹭栖息的鹭岛,到如今游人纷至沓来的现代化湾区,厦门与海洋,密不可分、双向奔赴。
了解厦门,许多外宾是从“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始的。一年一度的这一海洋盛会,目前已成功举办19届,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参加,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合作平台和对话机制。而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秘书处也永久落户厦门,推广海岸带综合管理理念,推动东亚海区域交流合作。
“厦门通过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解决全球海洋生态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如今,越来越多的海洋国际组织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他们的眼里,厦门不仅是海洋国际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还凭借在333平方公里有限海域崛起的现代化湾区,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城市迈进。
精心打造 建设国家海洋高端高新产业基地
位于厦门海洋高新区的省重点项目——海洋创新产业园(一期)的建设现场,一派如火如荼的繁忙景象。致力于打造专业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它,总投资约5.5亿元,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
作为福建省首个也是唯一的省级海洋高新区,厦门海洋高新区从去年开始,总能因为建设节点频频吸引外界的目光。片区采用“指挥部+国企”机制开展投融资和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产业载体的开发建设。
事实上,厦门海洋高新区在起航之初,就被赋予了推动海洋产业“聚势突破”的重任。在这里,海洋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产业,将重点推进海洋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和材料业,将重点发展水下机器人等海洋监测探测智能装备;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将重点围绕海洋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海洋+AI;渔港经济和水产种苗业,通过规划建设欧厝渔港经济区,将打造国际高端水产品交易市场及远洋渔业基地……
产业集聚的背后,还有一个个坚实的科研平台。其中,鹭江创新实验室将构建集科研、产业、人才、资本“四位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海洋三所翔安基地将布局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中心,集美大学海工装备检测与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将打造我省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多重利好,让厦门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过程中打造的国家海洋高端高新产业基地呼之欲出。不仅如此,厦门市正以厦门海洋高新区为依托,联合海沧生物医药港、同安轻工食品园、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等,形成“一区多园”的产业集聚布局。
牵引产业集聚的,还有一股隐形力量。今年下半年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举办的多场招商推介活动,就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厦门都会备好“政策礼包”、搭好“产业舞台”、铺好“服务轨道”,用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的产业配套、优厚的政策支持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全力打造全球海洋产业投资的“蓝海”。
着眼民生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展示窗口
9月18日,翔安区欧厝码头,一亿多尾虾苗顺着直径约10公分的塑料管汇入蔚蓝大海。截止到这一刻,今年厦门市已放流经济物种苗种3.47亿个单位,明显超出了年初既定的“2.3亿个单位”的目标。
经济必须与生态同频共振的理念,早已嵌入了厦门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中。毋庸置疑,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展示窗口,也是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题中应有之意。
正因为如此,一年来,通过机制创新,多途径保护改善海洋生态,在海洋部门的工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统筹推进“亮剑”“蓝剑”行动,严查严打严惩各类破坏海洋渔业生态的违法行为;严格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加强保护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坚持服务与监管用海用岛并重,建立常态化执法机制;有序推进厦门市海洋生态灾害监测系统建设项目及海洋预报减灾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在厦门向海图强的战略图中,不仅仅标示着现代化厂房和科研基地,还有郁郁葱葱的“海上森林”。重构红树林湿地,让曾经杂乱的荒滩蜕变为厦门热闹的打卡点——红树林面积已由2000年的32.6公顷增加到2025年的173.9公顷,下潭尾红树林还成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
“随着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我们还为其修建了配套设施。市民和游客纷纷来到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享受赏林、观海、看鸟的乐趣,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深层次看,他们正加快建设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必须蕴含浓厚的民生底色。
实际上,厦门对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白鹭等生物进行的严格保护,对海洋负排放过程机制进行的技术攻关,科学实施的海洋生态治理和综合管理,在全国推广的“海上环卫机制”“海漂垃圾治理经验”,不断推进的海洋生态修复及海湾型城市建设等,都与老百姓的生活紧紧关联。
绿湾之内,海天之间,一幅幅优美和谐、人海共生的海湾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新时代的浪潮激昂澎湃,厦门将全力加快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注重高效协同,强化海洋经济统筹协调;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深化海洋生态保护治理;更加注重合作共赢,扩大海洋对外开放合作。
面朝大海,锚定目标,厦门再度扬帆起航。(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组委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