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鲤城区长李垂举:中心城区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工业突围?

作为中心城区,发展工业是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路径,却也面临土地稀缺、成本攀升的现实挑战。今年1—8月,泉州市鲤城区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35.9%,排名全市第一;纺织鞋服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
鲤城区人民政府区长李垂举表示,亮眼的数字背后是空间再造、生态培优、要素聚合等一系列组合拳带来的综合效应,更是中心城区工业突围的鲤城智慧。
如何让“存量”变“增量”,在有限的空间内倍增出无限的价值?
首先是空间上“破题”。鲤城区力推园区标准化建设,盘活近30万平方米闲置低效地块,新建厂房超100万平方米。鼓励未用足容积率的企业续建,对已用满容积率的企业,争取市级存量工业地块提容政策,试点增量用地超12万平方米。
作为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鲤城科创中心以联兴发作为链主,打造了功能性纺织供应链联盟。
作为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鲤城科创中心以联兴发作为链主,打造了功能性纺织供应链联盟,集聚莱卡纤维、高士线、金达莱等22个国内外细分领域联盟成员,提供研发、投产一站式解决方案
其次是产业“促融”。鲤城区持续做强纺织鞋服、电子信息两条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落实专精特新培育、数字化转型支持、人工智能应用、工业设计赋能及“一企一策” 帮扶等政策措施,助推企业做强做优。
今年3月,鲤城区出台“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方案”,锚定工业倍增路线目标,提出16项政策措施,覆盖用地、用工、用才、研发、融资、市场等生产要素,为企业发展清障赋能。
如何破解“企业靠什么发展”的难题?鲤城区的回答是:以“抓创新促应用”为抓手,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鲤城区建立服务专员队伍,定期“一对一”调度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主动链接全国全球创新资源,形成“科创龙头城市创新—鲤城产业转化落地”互动格局,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引导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联兴发5G智慧纺织工厂。
通过“三抓三促”,鲤城区工业倍增路径愈发清晰。抓链条促融合,召开3场产业链“四链”融合现场会,签约28个强链补链项目;抓创新促应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余项,技改投资高速增长;抓梯队促培育,新增2家市级龙头企业;联兴发“5G智慧纺织工厂”纳入工信部2025年5G工厂名录;“网络通信产业集群”和“鞋服新材料产业集群”双双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鲤城区已培育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落地1个高能级技术转移平台、1家大院大所和4个产业加速中心,并促成20余家重点企业洽谈合作;促成23家高企、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驻产业园,加速打造枝叶相连的生态共同体。
鲤城区的工业倍增实践,为全国中心城区工业转型贡献了独具特色的“鲤城方案”——古城既能守护文脉,也能锻造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竞争力
下一步,鲤城区将继续秉持“集约高效”的发展理念,变“规模扩张”为“价值创造”,再做强一批产值5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引育一批产值5亿元以下种子企业,力争2029年实现双倍增目标。(文/图 王苗瑜 林小彬 戴柏毅 吕辉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