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风劲潮涌:平潭从“风光”到“产业”的绿色跃迁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
风起潮涌,向“绿”向“新”。平潭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不断提升能源“含新量”。平潭“十四五”时期,“循序推进海洋新能源发展,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上风力发电产业链条,推进海上风电建设”的蓝图,正逐渐成为能源底色越来越绿、风电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的实景画卷。
平潭与风的故事,从遥远的过去在风鼓起船帆的那一刻,到飞速变化的今天,海上风机昼夜不停旋转,如同时代前行的车轮,不断加速,蓬勃发展。
风,是自然界对平潭的馈赠。平潭地处台湾海峡与海坛海峡之间的突出部,“狭管效应”让这里的风能资源丰富,且四季风向稳定,长期以来,风是平潭的一项“宝贝”,风起便送来了电,送来了景,平潭也借着风,做起了“风”文章。
平潭依托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持续加强对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挖掘和保护工作,一种名为“石锛”的石器遗存,就是先民征服海洋的有力佐证,这种石锛是先民常用的木工工具,可用于制作舟楫,由此,考古学家猜测,先民就是用石锛制作出足以远航的独木舟并开启海上旅程。
从渡海登岛到沿海而居,再到泛舟出海、驶向新家园。数千年来,一代代南岛语族先民沐浴着海风成长,逐渐形成如今庞大的南岛语族文化共同体。如今,福建正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弘扬和传承南岛语族的生存智慧显得尤为重要,南岛语族所展现出的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凭借着良好风力、水域条件,平潭得到广大风冲爱好者追捧,在风的助力下,帆船、风筝板等运动爱好者,在平潭不断挑战自我、刷新极限。平潭海域辽阔,海湾众多、沙滩宽广,海浪条件良好,是水上运动的天堂,具备开展国际性海上运动的条件,成为众多国际赛事举办地的热门之选。
当前,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风口强劲。紧抓机遇,平潭综合实验区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链,竞逐新能源赛道,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平潭全岛可开发风能区域超230平方公里,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化风为宝”的实践在平潭早已展开。20世纪70年代,平潭就成立了风力试验组,瞄准这一资源禀赋。
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平潭推动风电发电区域由陆地拓展至海面,逐渐迈入大规模商用阶段,随着风电产业的异军突起,一座座海陆风电场在平潭拔地而起,成为新的城市风景线。
如今,平潭已建成风电场8处,其中,陆上、海上风电场各半。2024年,平潭新并网风电110兆瓦,风电产值同比增长15.3%。
福建省首个大型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平潭共享储能电站,不仅有力促进风电消纳,还释放出可观的盈利潜力,实现技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置身新时代浪潮,潭正立足于绿色能源优势,加速打造多场景解决方案,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和可持续的绿色支撑。(文/图 平潭融媒体中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