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福建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径:从“小马拉大车”到“车马协同”

陈遴
2025年11月17日17:2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过去总觉得社区工作‘小马拉大车’,责任重、资源少,现在有了‘红色家务会商’平台,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社区治理真正活起来了。”日前,在2025年福建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题暨村(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班(第二期)的交流现场,福清市玉屏街道步行街社区党总支书记林雪玲道出了许多基层工作者的心声。

11月12日至15日,这场由福建省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示范培训在福清市委党校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67名街道社区负责人、业务骨干齐聚一堂,围绕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展开学习与研讨。

本次培训聚焦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治理和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等内容,设置专题授课、案例分享、分组研讨等环节,旨在提升基层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开班仪式。实习生 郑舒尘摄

开班仪式。实习生 郑舒尘摄

破局之道:“壮马、轻车、畅路、聚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就像‘小马’,责任却像‘大车’,权责倒挂、事务繁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闽江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刘宜君在专题授课中直指基层治理痛点。

课上,他系统剖析了权责倒挂、任务超载、期望落差等五大困境表现,并引导学员从“办事员”思维向“治理者”思维转变,学会运用资源识别与杠杆思维、网络化协作能力。

专题授课。福建省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专题授课。福建省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他指出,实现从“困境感知者”到“破局行动者”的角色转变,关键在于系统性的“壮马、轻车、畅路、聚力”。这意味着不仅要对基层减负赋能,更要通过技术赋能、流程再造和多元共治,构建起“车马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实践样本:福建基层的“治理密码”

理论指引方向,实践丰富路径。培训中,多个来自福建本土的创新案例,成为学员们热议的焦点。

主题分享。福建省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主题分享。福建省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福清市玉屏街道步行街社区党总支书记林雪玲分享了“支部搭台议‘家务’,红色会商润和谐”的经验。一个改造后的800平方米党群活动中心,成为居民议事决事的“会商中心”。“能人库”“人才库”“专家库”三支专业队伍的组建,更是让理发维修、文体艺术、医疗法律等资源在社区汇聚。通过“五步议事”程序,近200件居民切身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导者、参与者、共享者”。

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大凰山社区党委书记黄冬则带来了“幸福合伙人”的创新模式。“我们通过党建引领,链接企业商家、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共同参与社区服务供给。”黄冬介绍,社区打造的1600平米“幸福里”综合服务体,集便民服务、养老托幼、文化休闲于一体,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共治”新样本。在这里,社区治理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协奏曲”。

福州市台江区金斗社区党委书记陈艳向大家展示了“红色引擎·‘三治’共建”的混合型社区治理方案。通过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活化公共空间,培育社区组织,金斗社区成功破解了商圈、学区、老旧小区混杂带来的治理难题,推动居民成为“治理主角”。

凝聚共识:赋能治理“最后一公里”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社区工作者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执行者。

本次培训紧扣时代脉搏与政策前沿。集美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姚进忠深入阐释了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宏观战略与使命担当;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张义祯系统解读了如何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提升治理效能;省委社会工作部一处干部潘文琪则对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进行了精准解读,为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指明了方向。

专题授课。实习生 郑舒尘摄

专题授课。实习生 郑舒尘摄

分组研讨、交流汇报……多种教学形式让学员们在互学互鉴中启发思路。“从最基层的视角谈最实际的做法,不同社区一线实践得到的系统性经验让我们深受启发。”一位来自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一处的干部感慨,“‘幸福合伙人’和‘红色会商’的模式,为我们破解资源整合难、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社区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这场为期三天的培训中,福建的社区工作者们不仅学到了方法,更凝聚了共识:社区治理的具体方式或许有所不同,但都坚持一个方向,那就是党建引领。在党建赋能下,通过具体的机制、平台与行动,让社区成为有温度、有活力、有韧性的生活共同体。

正如一位学员在交流汇报时的感言:“培训不是终点,而是把‘他山之石’转化成适合本地的‘琢玉之功’。有了党建的红色引擎驱动,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驾驭好基层治理这辆‘大车’。”

(责编:陈楚楚、吴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