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老區走出“百強縣”

紅軍飛躍汀江,直取龍岩上杭。古田會議彪炳史冊,其發生地——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
從古田會址驅車大約二十分鐘到蛟洋產業園,宛如歷史到現代的場景“切換”。沿途,聽當地干部提起當地有座紫金山,上杭人都把它叫作“金山”。
“金山”倒是名副其實。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銅娃娃戴金帽子”,說的是紫金山上面是金礦,下面是銅礦。
早在來上杭採訪前,記者就聽說,三年前,這裡成為唯一一個躋身全國“百強縣”的原中央蘇區縣。
群山環繞中的老區,是靠資源“吃老本”,還是靠產業“翻了身”?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走進了當地的蛟洋新材料產業園。
在園區管委會大廳,有一張“循環經濟產業鏈示意圖”,看起來“盤根錯節”,如同根系下延伸出“根須”,而“根須”下是更細小的“觸角”。
“產業園的誕生始於一家本土企業,而產業鏈的最開端,原本是為了處理生產廢料。”上杭工業園區管委會產業發展科科長劉敏英指著產業鏈示意圖最上端的“根系”對記者說。
紫金銅業。人民網 李昌乾攝
這家“因企設園”的企業叫作紫金銅業,正是依托於紫金山的銅礦順勢而生。起初,紫金銅業並不看好在位於山區的上杭設廠,其中一大難題,就在於當地幾乎不存在配套設施。
“我們工廠年產40萬噸銅冶煉,伴隨著產生100萬噸的硫酸‘廢料’,往外運很困難、成本太高,本地又消化不了。”紫金銅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監事會主席陳磊坦言,在建廠之初,工業廢料如何處理成了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於是,當地從省外引進了第一家下游企業——瓮福紫金。這是一家磷酸生產企業,磷精礦在硫酸的反應下生成了磷酸和磷肥,這樣硫酸從“廢料”變成了“原料”,廢料處理問題迎刃而解。正因此,紫金銅礦順利落地,奠定了化工園區的基礎。
本來是為了消納危化廢料,不承想“無心插柳柳成蔭”——磷酸的生產又產生了石膏等副產品,於是又引進了石膏加工企業,就這樣一家接著一家地引進,產業鏈像食物鏈一樣“吃干榨淨”。蛟洋產業園逐步發展出金銅冶煉及深加工、硫磷氟等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不論是上下游產業鏈,還是各條產業鏈間都環環相扣,形成特色循環經濟產業鏈。
如果說金銅產業是基於當地資源所做的延伸,那麼抓住風口發展鋰電池產業,就是上杭立足產業基礎做的選擇,開啟了“無中生有”的道路。
“新能源汽車的興起,讓我們意識到本地的產業剛好契合風口,可以基於化工產業延伸出鋰電池產業鏈。”在劉敏英看來,當地從2017年開始立足金銅產業、布局以鋰電材料和半導體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且在隨后的幾年間項目建設及陸續投產,給“十四五”期間上杭躍升“百強縣”提供了發展支撐。
位於園區的福建優鋰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鋰新能源)是一家新能源電池綜合回收利用企業。企業的生產車間今年3月部分建成投產,車間的一個展示台擺放著幾個玻璃瓶,標注著銅粉、鋁粉、黑粉等——這是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的“產物”。
新能源電池回收的“產物”。人民網 李昌乾攝
“我們將回收的磷酸鐵鋰電池進行破碎、拆解,篩分出銅、鋁和黑粉,再將黑粉分離出磷酸鐵和碳酸鋰。”優鋰新能源副總經理林凡說。
由於園區配套產業鏈的完善,這些拆解分離出來的金屬元素都可以就近利用。“鋁箔可以用來做電池正極材料,銅箔做負極材料,園區有一家電池生產企業,我們將磷酸鐵和碳酸鋰供給他們,又可以合成磷酸鐵鋰,變成正極材料。”電池回收處理后又可以生產電池,形成了閉環,林凡說,目前企業的處理能力是大概日均4萬輛車,還在慢慢擴產能。
在優鋰新能源的車間裡,工作人員在作業。人民網 李昌乾攝
現如今,上杭縣內就可實現75%鋰電池原材料成本供應,構建起“鋰礦開發—電池原材料—儲能系統—回收利用”儲能全閉環產業鏈,而上杭還在不斷延長產業鏈。
“缺什麼就補什麼。”劉敏英介紹,上杭縣正發揮紫金礦業應用場景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鏈優勢,創新“券商+基金+產業”發展模式,成功引進數家無人駕駛企業,加快布局發展無人智駕集群。
2024年蛟洋新材料產業園實現產值503.8億元,稅收5.63億元。從賣資源到產業創新,從“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縱觀蛟洋產業園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歷程,可以窺見居於群山間的上杭如何利用好資源稟賦“步步為營”,乘上時代風口,一躍成為獨一無二的老區“百強縣”。
2024年,上杭縣GDP突破550億元,財政總收入達53億元,穩居龍岩市首位,連續九年躋身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連續三年入選全國縣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林曉麗、李昌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