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助农民增收致富

2021年02月21日08:23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擦亮“特”招牌富了咱口袋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公布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福建省共有福建百香果、福州茉莉花茶、古田银耳、福安葡萄等4个入选。自2017年启动认定工作以来,福建已累计创建11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福建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农业特色显著。近年来,全省各地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以发展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将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发展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立足特色,集群发展

  每天10时,“银耳姐姐”张家巧准时亮相抖音直播间,为自家无公害银耳打CALL。去年2月试水直播带货以来,她已累计开展300多场直播,最好的时候一天带货量1400多单。

  2013年,古田人张家巧放弃在北京经营多年的家具生意,回到家乡创办古田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事银耳工厂化栽培。“我们已经实现了银耳菌包制作全自动生产和银耳工厂化生产,100多间菇棚日常管理只需10名工人。”张家巧说,如今公司日产银耳10吨、海鲜菇10吨,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与此同时,这一传统产业正向线上突围,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在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银耳姐姐”的故事俯拾皆是。

  近年来,古田县立足区域产业优势,深化食用菌生产“县域工厂化”模式,逐渐成长为全国银耳产业高地。全县食用菌鲜品年产量超90万吨,其中银耳产量占全球90%,食用菌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全县70%劳动力从事与食用菌产业相关工作,农民现金收入的70%来自食用菌产业。

  “我们力争到2025年,食用菌生产‘县域工厂化’模式迈向更高层次,一二三产融合特色更加鲜明,力争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达350亿元目标。”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局长余新敏说。

  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福建特色农产品正实现集群发展。

  “我们以培育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契机,全力推动十大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食用菌、水果、茶叶等优势产业打造千亿、百亿产业集群。”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福建按照“福建第一、区域畅销、全国知名”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一批“福”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全面提升“福”字号福建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公信力。

  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年产量1.5万吨,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约22亿元。在创建福州茉莉花茶特优区过程中,当地积极推进茉莉花和茶叶种植、茉莉花茶批发市场、茉莉花茶博物馆以及茉莉花公园建设,着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展示销售、影视演艺、餐饮服务、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园,促进福州茉莉花茶产业集聚发展。

  目前,全市共有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加工企业45家,预计福州茉莉花茶2021年品牌价值达到50亿元左右,全产业链价值超过100亿元。

  借力科技,创新发展

  再过两个月,连江县养殖户林则合家的绿盘鲍就能养成上市了。

  去年4月,老林以每粒3元的价格,从连江官坞海产开发公司购买了1万粒绿盘鲍苗。尽管鲍苗成本远高于传统品种,但养了一年下来,他觉得特别划算:“1万粒传统鲍鱼,每粒进价0.25元,成活率不足五成,至少要养两年才能上市;1万粒绿盘鲍,每粒进价3元左右,成活率超过95%,养一年就能上市,早一年出售能节省约70万元的饵料及人工费。”

  科技赋能,连江鲍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加速度。

  鲍鱼是连江的渔业支柱产业,全县渔业从业人员近20万,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与鲍鱼打交道。鲍鱼产业高速发展,但也遭遇一些“成长的烦恼”。“近年来,鲍鱼品种退化、病害频发,养殖成活率低,制约着福州鲍鱼养殖产业的发展。”连江县鲍鱼行业协会会长吴永寿说,苗种改良势在必行。

  在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过程中,连江县强化科技支撑,接连出台扶持措施,鼓励本土企业发展鲍鱼种业产业。历经多年攻关,本土企业连江官坞海产开发公司成功突破绿盘鲍育苗技术,并注册“福鲍1号”品牌。由国外绿鲍亲本与本土皱纹盘鲍杂交育种而成的绿盘鲍苗种,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周期短,出肉率也比传统鲍鱼高。

  借力科技力量,连江鲍鱼种业创新不断,产业链实现延伸。“我们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积极推进产学研技术研究开发,不断拓展鲍鱼产品体系。”吴永寿说,速冻保鲜的鲍鱼干品、即食包装的鲍鱼罐头、由鲍鱼壳制作而成的珍珠粉等精深加工产品,都是连江鲍鱼产业创新的代表成果。

  “我们在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过程中,突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建设,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标准化管理,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福安市是南方设施葡萄栽培最大的优势产区,享有“南国葡萄之乡”美誉,全市13万多人从事葡萄产业。近年来,当地加强产学研融合,建设南国葡萄产业研究院和试验基地,重点筛选培育抗病适应性强、市场前景好的葡萄优良品种,开展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培训,应用5G+、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葡萄园智能化管理、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实现葡萄生产基地快检全覆盖。

  聚焦强农,联动发展

  一颗黄金百香果,改变了刘春红的生活。

  刘春红是武平县岩前镇和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春天,返乡大学生王秀珍为刘春红带来了一颗“致富果”。

  在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过程中,武平县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在每个乡镇都建立了百香果激励性扶贫种植基地,为贫困户统一搭好棚架、流转好土地、提供优质种苗。王秀珍紧跟步伐,创立武平县优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场+贫困户”模式,为贫困户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等帮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她的带动下,400多户农户投身百香果种植,年人均增收6500元以上。百香果这颗“致富果”让刘春红一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不久前,一家人终于从泥瓦房搬进了新建的砖结构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福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适当向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倾斜,着力发挥特优区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当地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能力,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蜜柚是平和县的农业支柱产业,全县90%的农业人口从事涉柚产业,全县超过70%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蜜柚。

  “农业产业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贫困户往往难以承受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蜜柚产销带来巨大影响。”平和县扶贫办主任王振惠说,在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过程中,平和县在产业扶贫保险的基础上,为种植蜜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蜜柚价格指数保险,“确定目标价格,保障蜜柚扣除当年投入成本后不亏本,且有一定利润空间,让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吃上‘定心丸’”。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