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招揽人才“一花来”,引得八闽“百花开”

林晓丽、陈蓝燕

2021年03月11日14:50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如何营造人才“软环境”,打造高质量人才生态,成了福建全国人大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去年12月,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落户条件壮大人口规模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和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入,自2021年1月1日起,福州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现落户、投靠“零门槛”。

降低门槛是第一步,解决了“来得了”的问题,但是如何提高人才的获得感,让人才“留得住”?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佳好佳(福建)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环卫项目管理员侯艳梅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背井离乡建设城市,却面临住房难、社会地位低下、子女教育脱节等多重困难,无法融入城市化进程。

侯艳梅建议,应从政府层面落实社保待遇,加大社保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社保行政监督执法力度,督促用工单位切实履行社保法定责任。同时,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保障问题,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多渠道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督促用工单位为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按照当地标准按规定缴纳住房公积金。

近年来,福建深入实施引才“百人计划”和“八闽英才”培育工程,实施青年拔尖人才“雏鹰计划”,搭建“人才福建周”“人才创业周”等引才平台,努力营造优质的引才“软环境”,一系列“组合拳”让企业在招贤纳才上放开了手脚。

“这些年,福建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无论是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还是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都营造出相当优越的人才环境和氛围,这对我们企业来说是大利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全国人大代表、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说。

不过在招贤纳才上,丁世忠有更多的期待。他建议,一是政府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人才落户政策,降低人才引进门槛,奖励和鼓励企业高级人才的引进,对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给予资金奖励。二是支持福建省内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设置一些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和技能。“比如,福建的传统制造业很发达,这就需要很多专业性的对口人才,但现状是福建高等院校很少开设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这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丁世忠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中国(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茂兴认为,新发展阶段,海外人才应该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海外引才视野才能推动海外人才引进机制改革,吸引更大范围的优秀海外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切实发挥海外人才的作用。

“根据新时代新形势的人才需求,应创新人才引进思路,坚持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协调原则,增加引进方法的灵活性和引进形式的多样性。”黄茂兴建议,一方面加强全职引进人才的国籍户籍、人事关系、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明确全职引进人才相应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因“才”施策,支持打破国界、地域、身份等因素制约的柔性引进人才模式,结合实际需要采取定期服务、科技咨询、科技合作、技术入股、客座教授、短期聘用、特聘兼职等形式实现引人用人。

近年来,随着各类商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各类新兴职业成为青年创业就业的热门选择。如何给新兴职业青年营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建议,给予新兴职业创业青年享受所在地经营场所、公共租赁住房政策,鼓励设立各类返乡创业工作空间。将新兴职业创业人员纳入社保覆盖范围,探索完善返乡创业人员社会兜底保障机制,降低创业风险,给新兴职业的行业提供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更完善的法制保障。

同时,陆銮眉建议,应当推进新兴职业青年创业就业的教育培训,在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开设新兴职业创新创业的专项课程,给予政策、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支持;加强新兴职业的行业指导,吸收有相应经营的创业人员、专职工作者组建师资队伍,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帮助更多青年创业就业。

(责编:林东晓、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