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权威发布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脱贫背后的这些故事很动听 

2020年08月13日15:46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人民网福州8月13日电(陈欢欢 焦艳)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曾是宋皇徽宗赐名的地方,是全国因茶得名第一县,是孕育朱子文化的福地,还是廖俊波精神的主要发源地。过去,这里是福建省级扶贫工作开发重点县;如今,这里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政和杨源乡坂头村花桥廊桥。冯木波 摄

8月13日上午,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南平市政和县发布推介专场)在福州举办,邀请政和县6位干部群众代表与广大网友见面,讲述廖俊波精神主要发源地的脱贫故事。

政和脱贫得益于“三突出”“三确保”

讲述人:黄爱华 政和县委书记

“政和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政和人民多年来的殷切期盼。”政和县委书记黄爱华回想起这些年的脱贫攻坚之路,由衷感慨道。

政和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闽浙两省三市结合部,总人口24万。2019年,政和县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今年4月重点县顺利“摘帽”,1794户645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政和县委书记黄爱华认为,政和县取得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效,主要在“三突出”“三确保”上持续发力:

突出党建引领,确保脱贫攻坚有力量

针对扶贫工作力量不够集中、措施不够精准、干部联系群众不够紧密等问题,政和县深化“高位嫁接”理念,创新落实“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机制,筛选137个有较强战斗力、执行力的机关组织,与全县124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共谋绿色发展、联创活力支部、开展精准帮扶。

为破解基层人才不足问题,政和县持续深化总结提升科特派制度,这些年,下派11批1486人次科技特派员;还先后派驻290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选拔136名基层党群工作者充实农村、社区队伍,选派1155名党员干部与1794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树立扶贫开发“一线用人”导向,自2016年以来,提拔使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89名,充分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此外,政和县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主动性、能动性,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突出产业帮扶,确保脱贫攻坚有成效

政和县以省级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同心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实施产业扶贫示范带动工程。目前,园区已签约入驻企业105家,总投资近100亿元,吸纳了偏远山村6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

通过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如,以中国白茶城为龙头,配套建设5个高标准茶叶加工区,打造中国驰名商标—政和白茶品牌,带动贫困户1000余户;高位嫁接竹产业,高质量举办设计大赛、订货会,实现品牌增扩链,带动贫困户600余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高山蔬菜、莲子等设施农业,引进省供销集团,建立高山蔬菜冷链仓储中心,带动贫困户770多户。

通过发展电商旅游来转化就业,打造“政和我意”农村电商公共品牌,完善电商孵化园运作机制,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达300余人;建成闽北最大电商创业园,打造“电商一条街”,目前签约入驻企业已有45家,带动贫困户近百人就业。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经济圈,以乡村旅游特色村为底色,发展全域旅游,带动贫困户1300余人。

突出机制建设,确保脱贫攻坚有保障

黄爱华介绍,政和县主要突出建立三个机制。一是,稳定投入机制。深化实施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破五争十”三年计划,指导各村用好扶贫资金等具体举措,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每年统筹600万元帮助12个试点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县财政还设立扶贫基金,年收益用于补足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0万元的村和扶持贫困户发展项目,不断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二是,责任落实机制。量化考评7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40个贫困村工作,并将脱贫攻坚作为乡镇(街道)、部门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与文明单位考评、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形成“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浓厚氛围。

三是,兜底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探索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无劳力致贫的1241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筹措4500万元,建立“爱心扶贫基金”“廖俊波乡村教育基金”,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奋斗不息,青春不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黄爱华表示,政和县将继续保持初心和使命,为政和的光荣与梦想倾尽心血。

“最美扶贫干部”成脱贫攻坚“源动力”

讲述人:陈必兴 政和县扶贫办副主任

自2011年以来,陈必兴就在政和县扶贫办工作,这一路走来,他用“忙、痛、悔、乐”四字概括扶贫工作。

“忙”

陈必兴坦言,扶贫办工作牵头抓总,既要牵头沟通,又要落实指导,工作面广、量大,加班是常态。一年到头,到办公室加班了100多次,撰写了100多篇报告材料,下乡、开会了100多次(场)。平常周末,陈必兴如果晚一点去单位加班,或者休息在家,母亲则认为他“不正常”。他感触地说,“走在脱贫攻坚路上,不知忙。”

“痛”

陈必兴患有关节炎毛病,脚关节经常疼痛,单位办公室在4楼,上下楼梯要借用不锈钢扶手,楼梯扶手灰尘常年都被他的手“擦干净”。同事打趣说,“扶手的卫生都要被你包了。”平时下乡,陈必兴几乎都是忍痛下基层。许多领导干部看到他一瘸一拐走路的痛苦状,总会关心一句“老必,又痛啦?”陈必兴说,“我的痛从来没停止,可是,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忘却身上有痛。”

“悔”

这几年,陈必兴忙于扶贫工作,家中许多事都顾不上,最令他内疚的是父亲的突然离世。父亲离世那天,他正在加班,母亲打来电话:“你爸不行啦!快回家!”当他匆匆赶到家时,父亲已经没有呼吸!当时他想,要是自己平时能多关心下父亲,兴许还能多活几年,这件事让他有悔。可是,当想到自己肩上脱贫攻坚的担子后,陈必兴却无悔。

“乐”

陈必兴说,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果,收获的多是快乐。2019年全县1794户645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主要指标达到重点县“摘帽”要求,在今年4月25日,福建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公告,政和县等全省最后一批6个县市全部实现摘帽。

作为政和县1155名扶贫干部中的一员,能全程参与扶贫工作,陈必兴深感荣幸,他还被评为“福建省最美扶贫干部”。

“雄关漫道铮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陈必兴说,荣誉也是鼓励,巩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工作永远在路上。

破旧小村蜕变成“明星村”

讲述人:陈源钦 政和县星溪乡东山村第一书记

陈源钦是南平市委下派政和县东山村第一书记,2018年,当他第一次来到东山村,看到村民靠着笋竹、茶叶、锥栗生活,却没找到致富出路,一时犯了难。

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该如何破题?陈源钦第一个想到的是人居环境整治。

说干就干。陈源钦带领村干部入户宣传、动员。村里的旱厕拆除了,柴垛堆放整齐了,雨污做了分离,村子干净了。村庄巷道、房屋立面改造了,东山村变“美”了。

紧接着,在南平市委“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创新机制下,通过南平市委办及第四支部的全力帮助,东山村占地50亩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始动工。

东山村与国家3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念山隔峡谷相望。经过乡里牵线搭桥,引入社会资本2000多万元,建起长309米、高158米的玻璃悬索桥——云谷鹊桥。如今,云谷鹊桥成为东山村的一大卖点,每天都有几百上千游客到玻璃索桥游玩。周末、节假日,游客更多。

东山村在外的乡贤看到村庄美了,游客多了,纷纷回家创业:茶旅结合的飞鹄茶企落户了,栈桥人家、鹊桥人家、东山石舍相继开业。婚纱摄影基地、水果采摘园成了游客光顾的好去处。

产业兴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门路也多了起来,有的创办农家乐、有的在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务工、有的流转土地种上了茶叶、有的销售农产品给游客。东山村15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开办农家乐的贫困户吴德锋一家,2019年接待游客两万五千人次,收入达到三十多万元。从贫困户一步跨入小康户。

村庄美了、村民富了,东山村在外生活的后代也爱回老家了。陈源钦分享了一个故事,村民宋家花在上海念小学的孙女、孙子每年都回村里过暑假,以前,因为村子破旧,蚊虫多,他们回来没住几天就闹着要回上海。如今,这两个小孩在风景秀丽、清静整洁的东山村一待就不想回了,直到开学在即,才依依不舍告别奶奶。

陈源钦感慨,两年来,原本寂静的东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先后荣获“福建省旅游特色村”“四星级旅游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称号。

(责编:林东晓、陈蓝燕)